正文 第五章氣短的氣虛體質,養生要氣足神旺(1 / 3)

走進氣虛體質

俗語說“人活一口氣,佛為一炷香”,中醫認為,人活著與“氣”息息相關。一旦氣虛,就會出現各種身體不適的症狀。尤其是氣虛體質的人,更要注意在生活中補氣。

氣虛為何纏上你

氣虛體質中的“氣”主要指的是中醫上所說的“元氣”。它像體內各個器官的動力泵,起主導作用。隻有“元氣”夠足,身體的各個器官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活動。所以人們常說心氣、脾氣、肺氣、胃氣、腎氣、肝氣等,哪個“氣”都不能少,無論哪一天,這些“氣”都必須存在,否則,生命也就不複存在了。

“元氣”一部分源自父母遺傳,一部分是從後天獲得的。女性在21~28歲懷孕生育產下的寶寶,在長大後身體會很好,“元氣”很足。女性在30歲以後產下的寶寶就易氣虛,“元氣”不足。此外,如果父母身體比較弱,或者嬰兒早產,也會造成“元氣”不足、先天氣虛。

一旦氣虛,就會嚴重影響身體健康,身體器官的各項功能也會慢慢衰退,免疫力、消化能力以及內分泌都會出現相應的下降或失調,進而引發多種病症。

營養不良招來氣虛

《黃帝內經》提到:“在天為氣,在地為形,形以氣相感而化生萬物矣。”意思就是說,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原動力,萬物賴以生化和存在。氣可以推動經脈、血液的運行。呼吸吐納,水穀代謝,營養輸布,各髒腑組織器官的功能活動,人體正常體溫調節,與病邪鬥爭,都要依靠體內的氣。

《黃帝內經》中還提到,人的身體通過胃吸收五穀中的營養成分,生成滋養五髒六腑的“元氣”。所以說人體氣虛也有大部分後天原因,其一就是營養攝入不足,導致“元氣”不足。

在生活中,營養攝入不足的原因有很多種。比如嬰兒時由於父母喂養不科學,導致孩子在成年之後形成偏食、厭食的壞習慣,使得營養攝入不均衡;再比如女性追求骨感美,過度節食減肥,每天不吃飯,隻喝水或者吃水果,這也會導致營養攝入不足;還有老年人患了慢性病,長時間不能治愈,加上年老體衰,也容易導致營養攝入不足。

營養攝入不足或者營養攝入不均衡,都極易導致“元氣”不足,即氣虛。尤其是本身已經感到氣虛的人,一定不要吃白蘿卜、芹菜等食物,因為這屬於破氣的食物,常吃會損傷“元氣”,導致氣虛更加嚴重。

過度疲勞傷元氣

古語有“勞即傷氣”,即過度疲勞會損傷“元氣”。尤其是處於高壓生活下的現代人,經常熬夜加班,第二天還要匆匆趕去上班,長時間如此下去,身體就會處於亞健康狀態,其實就是中醫所指的“氣虛”。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會消耗一部分“元氣”。但是,如果工作壓力大、強度高,精神就會感到焦慮、緊張,或者經常運動過量,人體內的“元氣”就會很快被消耗掉,這時就要通過吃飯、睡覺等方式補回來。如果該補氣的時候沒有及時補氣,就會造成嚴重氣虛,體質下降,進而引發各種疾病。

久臥不動,小心傷了氣

《黃帝內經》中提到“久臥傷氣”。經常參加各種運動的人,身體往往就很健康。相反,經常躺著或坐著,不愛運動的人,運氣受阻,就易出現氣機阻滯、失調等症狀,導致消化不良,傷脾傷胃。

脾胃受到傷害,就會阻礙氣的運輸。因為脾胃是氣機的中轉站,決定著氣的升降運動,如果氣的運輸受阻,身體消耗掉大量的氣,而新氣又不能及時補充,就會造成氣虛。

易感疾病調養

氣虛體質的人,由於本身“元氣”不足,身體就會脆弱,稍遇外邪或內邪的攻擊就會生病,而且多數都是慢性疾病,即使治愈了,也會長期、反複發作。

反複感冒——抵抗力低難治好

《黃帝內經》中提到:“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為病也。”中醫認為,感冒是由氣虛引起的。如果本身“元氣”很足,體內氣血運行順暢,那麼任何邪氣都不會入侵,身體就不易生病。相反,如果本身元氣不足,邪氣很容易侵入身體內,外界稍微出現溫度的變化,就會導致感冒等病症的發生。

如果偶爾感冒一次,但很快就會痊愈,這屬於正常狀況。但如果經常感冒,而且很難痊愈,那麼就要引起注意,這就與本身體質相關,很可能就是由於氣虛造成的。

●風寒感冒

中醫認為,風寒感冒主要是由於身體抵抗力低造成的,常常發生在冬季。外有涼風吹進,稍有寒氣入侵,就會發生感冒。

風寒感冒的症狀是高熱無汗、頭痛身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稀白、舌苔薄白。若患上風寒感冒,應服用感冒清熱衝劑、感冒軟膠囊等,最適合喝薑糖水,千萬不要吃銀翹片、夏桑菊衝劑等藥,因為這些藥本身都屬於清熱寒涼型藥劑,吃了之後會寒上加寒,感冒會越來越嚴重。

除服用相應的藥物外,還可以通過按摩相關穴位來調治。在這裏推薦一個特效穴位——風門穴。此穴位於後背,用手摸到第2胸椎棘突旁開1.5寸處(肩胛骨內側上緣旁邊),屈臂向後,用中指指腹按揉,兩側穴位各按摩1~3分鍾即可。

再推薦一款飲食妙方:香菜蔥白湯。取香菜15克,蔥白35克,生薑9克。將香菜、蔥白、生薑分別洗淨,切碎共放鍋中加清水適量煎煮10~15分鍾,去渣取汁飲服即可。每日2次,連服2~3日。

●風熱感冒

風熱感冒多發生在夏季。在夏季,天氣炎熱,人們較容易出汗,尤其是體質較弱的兒童、老年人或者本身就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一旦出汗,稍有涼風吹來,身體就會著涼,由於本身抵抗力就很低,感冒病毒很快就會致人感冒。人們通常把這種感冒稱為“熱傷風”。

風寒感冒屬於寒症,“熱傷風”則屬於熱症。患有“熱傷風”的人,會有渾身無力、經常口渴、痰液黏稠呈黃色等症狀。治療此症,可服用銀翹片、板藍根衝劑、桑菊衝劑、上清口服液等藥劑,清熱解毒。

除服用以上藥劑外,還可以通過按摩相關穴位調治此症。在這裏推薦一個特效穴位——風池穴。此穴在後頸部,後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處,相齊於耳垂。用四指輕扶頭部,用拇指的指腹從下向上按摩,向外揉按20~30次,由輕而重。

預防風熱感冒,平時應注意多喝水,勤於鍛煉身體,保證充足的睡眠。

再推薦一款飲食妙方:苦瓜蓮肉湯。取苦瓜30克,蓮葉1張,豬瘦肉50克。將苦瓜、蓮葉、豬瘦肉均處理幹淨,切片,把全部用料一起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大火煮沸後,小火煮約1小時,至肉熟,調味即可。此品適用於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燒、出汗等症。

月經過多——女性血虛和氣虛做伴

中醫上講,一旦氣虛,則“氣不攝血”,從而極易導致血虛。對於女性來說,就會造成月經過多、出血不止,還會伴隨自汗、盜汗等其他氣虛症狀發生。比如有些女性朋友常常熬夜,或者縱欲、喜歡臥床、容易生氣等,這些都極易導致氣虛,進而引起血虛。

在月經期間,很容易感到疲勞、腰酸背疼、全身酸軟無力等,有些人此時就喜歡去做按摩,這時做按摩對身體健康是極為有害的。因為女性在月經到來時,子宮和周圍的卵巢等器官都會充血,子宮因充血而體積增大,重量也會增加,腹腔後壁的附著能力相對就會減弱很多。此時如果按摩腰部、足部,除了有損身體健康外,無一益處。

中醫認為,女人“以血為本”、“以肝為先天”,所以可以通過食用烏雞白鳳丸以補血養氣,調治月經過多等血虛症狀,還能有美容的作用。因為烏雞白鳳丸的主要成分是烏雞的肉、骨,還有人參、黃芪、當歸、白芍等中藥,可養血補肝,還能補氣。

●食療妙方推薦

蓮子花茶

材料:花茶3克,蓮子30克,冰糖20克。

做法:把用溫水浸泡過的蓮子加冰糖燉爛;把花茶用沸水衝泡5~10分鍾。取茶汁與蓮子汁混合即可。

山藥栗子豬肚煲

材料:豬肚1個,山藥350克,栗子50克,薑、料酒、鹽各適量。

做法:山藥洗淨、去皮,切小塊;栗子去皮。豬肚用鹽搓洗數遍後,洗淨切條,加入薑、料酒適量和水,煲至八成熟後,放入山藥、栗子煲熟,加鹽調味即可。

低血壓——“氣”已無力行血

中醫上講,“運血者,即是氣”。氣能行血,也就是說,血液循環是靠體內的“元氣”來推動的。如果是氣虛型體質,那麼血液的循環就會受阻,逐漸變得緩慢,這樣就會出現低血壓。所以,由於氣虛體質引發的低血壓,要從補氣做起,把氣補足了,才能推動血液循環起來,從根本上調治低血壓。

老年人患低血壓的居多,一旦患上低血壓,會經常感到疲勞、頭痛,還會伴有記憶力減退、失眠等症狀。當從坐著的姿勢突然站起來的時候,還會感到頭暈、眼前發黑、耳鳴、兩腳發軟、站立不穩。

患有低血壓的人,要保證食鹽的攝入量,每天攝入12~15克最佳。平時可適當多吃一些高鈉、高膽固醇的食物,比如腦、肝、蛋、奶油、魚卵、豬骨等,以提高血膽固醇的濃度,增加動脈的緊張程度。還可以多食用一些補氣血、溫補脾腎的食物,如人參燉瘦肉、當歸煲羊肉、田七燉雞等,都是改善低血壓症狀的絕佳藥膳。

●食療妙方推薦

紅棗黨參茶

材料:紅棗20粒,黨參20克。

做法:紅棗去核,和黨參一起放進鍋裏,加水約1升左右,煮沸,小火煮20分鍾,濾渣代茶飲。

山藥薏米大棗粥

材料:山藥200克,太子參20克,薏米50克,棗15枚。

做法:山藥洗淨,去皮,切成塊,太子參洗淨後用適量清水泡脹,大棗、薏米洗淨。砂鍋裏加適量水,放入各種材料後煮沸,再用小火煮至薏米爛熟即可。

抑鬱症——最危險的隱形“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