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法】益氣攝血
【方藥】歸脾湯(《濟生方》)黃芪20克,白術10克,雲苓12克,龍眼肉12克,當歸10克,人參10克,生薑3片,炙甘草10克,遠誌10克,木香10克,大棗5個,敢棗仁15克,當歸、遠誌是從校注婦人良方係補入。
獨參湯(《景嶽全書》)人參30克,濃煎頓服。
補中益氣湯(《脾胃論》)黃芪30克,炙甘草5克,人參10克,當歸10克,橘紅6克,升麻5克,柴胡5克,白術10克,水煎服,乘熱溫服,每日1劑。
【病例簡介】
翁某,吐血已延數月之久,時發時止,形神蔞領,麵無華澤,所出之血、色淡不鮮,脈象虛細,良由煩勞太過,心脾兩虧,絡損血溢,氣不攝納,擬歸脾湯加減。潞黨參10克,炙黃芪10克,懷山藥10克,茯神10克,炙遠誌3克、酸棗仁6克,白歸身6克,大白芍3克,炙甘草3克,榿絡3克,紅棗5枚,藕節3枚,水煎服。
治療咳血:白茅根30克,水煎用童便一盞衝服。
治吐血:白芨、側柏葉各30克,共研細末,每日2次,每次3~6克,用溫開水調服。
治吐血:鮮蘆根90克,生柏葉、仙鶴草各30克,煎服。
便血:烏賊骨、白芨、甘草各等份,研細末,每次50克,日3次,可用於血來較遠,大便呈黑色之便血者。
治各種尿血,鮮車前草、鮮藕、鮮小薊草各60克,共搗汁,空腹服。
治鼻衄、齒衄,亦治咳血、吐血。鮮麥冬、鮮生地、生藕,共取汗,稍加熱,服二盞。
治輿衄不止:可用大蒜搗如泥,作餅,貼敷同側浦泉穴。
治齒衄:枸杞子根15克,研末,用溫水調勻,先漱口,後服下。
(三)氣血俱虛證
【主證】頭暈目眩,氣短懶言,四肢乏力,神疲倦怠,多汗自汗,心慌心悸,失眠多夢,精神萎靡,形體瘦弱,麵色淡門無華或萎黃,唇甲不榮,婦女經行量少色淡、衍期或閉經,舌淡而嫩,脈細弱。
【病理】氣血俱虛,多因久病大病以後氣血兩傷;或山脾胃不足,氣血失其生化之源;或因諸證失血,營血耗損,血不化氣,氣隨血耗;或由氣虛日久,氣不生血等皆可致氣血兩虛。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主四肢,主統血、生肺主氣,朝百脈,助心行血。脾虛氣血生化乏源,肺氣虛百脈不朝,氣血虧虛失其溫煦濡養,腦譴失養則頭暈耳鳴;心失所養則心悸,心飾失眠多夢;四肢百骸失養,髒腑:組織機能退則四肢倦怠,神疲乏力,氣少言懶。氣血不能上榮則麵白無華,唇舌色淡,氣血虛少不能外養肌肉則形體瘦弱。氣虛毛竅疏鬆,外衛不同則多汗自汗血虛爪甲失養則色淡幹枯不榮。衝任之脈失於充盈則經行量少色淡、衍期或閉經,氣血不足。脈道不充,運血乏力故脈細弱無力。
【治法】補氣益血
【方藥】八珍湯(《正體類要》5當歸10克,川芎5克,白芍10克,熟地黃15克,人參5克,炒白術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生薑3片,大棗2枚。水煎食前服,每日1劑。
【病例簡介】
鄭XX,女,28歲,百貨公司營業員。1985年4月10日初診:產後一年八個月,症見麵色蔞黃,形體消瘦,體倦乏力,呼吸氣短,食少腹脹,經行衍期,2~3月一行,量少色淡,大便時幹時稀,小溲夜頻,舌苔白,質淡、邊露齒痕脈,細緩無力。血常規;紅細胞240萬立方毫米,血色素7克!……證厲氣虛血少,化源不足,治宜養氣養血。方用八珍湯合黃芪30克,炙首烏15克,每日1劑,早、晚服,連服0劑,自感納穀增加,精力漸充;連服20餘劑,麵色紅潤,體重增加,納穀如常,二便自調,複查血常規,紅細胞350萬/立方毫米,血色素105克,恢複正常工作。
(四)血隨氣逆證
主證:頭痛,眩暈,躁動不安,語言奄澀,肢體知1念,甚則神誌昏迷,咳嗽喘促,胸膈煩悶,食欲不振,惡心、嘔吐,或嘔血,衄血,脘腹脅痛;大便失常,舌質紫暗,舌苔薄黃或黃膩,脈滑數或弦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