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證】麵色淡白或晦暗,身倦乏力,少氣懶言,胸腹或其它部位疼痛如刺,固定不移,拒按,或有自汗,或有半身不遂,口眼歪邪,語言蹇澀,肢體痿廢,小便頻數失禁等,舌暗淡或有淤斑,脈沉澀無力。
【病理】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液的運行依靠氣的推動。本證是氣虛運血無力,血行淤滯而出現的證候,為虛中夾實。由於元氣虧虛,髒腑機能衰減,故出現身倦乏力,少氣懶言。氣虛無力推動血行,不能上榮於麵而見麵色淡白。血行緩慢,淤阻絡脈而見麵色晦暗。淤血內停,脈絡不通,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且臨床以心、肝病變為多見,故疼痛多見於胸腹部位。脈絡淤阻,筋脈肌肉失其濡養,則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邪,肢體痿廢。氣虛血滯,舌體運轉不靈,故語言蹇澀。若兼衛氣虛弱,不能固護肌表則見自汗。氣虛不能固攝,則小便頻數,甚或遺尿不禁。氣虛見舌淡,脈行無力;血淤則見舌暗或有淤斑,脈沉澀。
【治法】益氣,活血,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醫林改錯》)生黃芪12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地龍5克,川芎5克,紅花5克,桃仁5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益氣通脈飲(經驗方)紅參6克,丹參卯克,川芎9克,紅花;2克,元胡9克,鬱金12克,黃芪24克,當歸12克,炙甘草10克,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病例簡介】
周X,男,69歲,退休工人。患者素有高血壓病史,近一年來常感氣短,乏力,胸悶,曾兩次夜間病發心前區疼痛如刺,約持續半個小時。某醫院心電圖檢查提示: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勞損。曾用冠心蘇合香丸等可暫時緩解。於1975年6月5日來診,症如前述,伴見麵色淡白,舌體胖大色暗,苔薄白,脈沉澀無力。患者年近古稀,心氣不足,血脈淤阻,夜間陽微陰盛,故多發作於夜間。證屬氣虛血淤,方擬益氣活血通絡之益氣通脈飲:紅參6克(另包、燉)丹參30克,川芎9克,紅花12克,元胡9克,鬱金12克,黃芪24克,當歸12克,炙甘草10克,水煎服。6月26日二診:服上藥10劑後,心胸舒暢,諸症消失,僅活動後略感氣短,舌體胖大質略暗,苔薄白,脈沉緩。仍以此方為主,易紅參為黨參;2克,黃芪增至30克,再服。
7月20日三診:服上藥後諸證減輕。今因家中事繁,求用成藥,即以“益氣通脈飲”原方五倍量配成密丸,每丸10克,日服2次。一次1丸。並囑一月後來院複查。
8月22日四診:自述無任何不適。心電圖複查,丁,己恢複正常。
【偏驗方選】
人參15克,白術60克,當歸30克,製馬錢子30克,乳香30克,沒藥30克,娛蚣5條,穿山甲30克。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6克,1日2次,開水或溫酒送下。《醫學衷中參西錄》
加味補血湯:治身形軟弱,肢體漸覺不遂,或全身痿廢,脈象遲弱,內中風證之偏氣虛血遊者。生黃芪30克,當歸15克,龍眼肉15克,鹿角膠9克,丹參9克,乳香9克,沒藥義克,甘鬆9克,每日1劑,水煎分服。(《醫學衷中參西錄》)
內托生肌散:治瘰鬁瘡瘍破後,氣血虧損不能化膿生肌。或其瘡數年不愈。
生黃芪120克,丹參45克,乳香45克,沒藥45克,生杭芍60克,天花粉90克,甘草60克,上7味共為細末,開水送服9克,每日3次。
中風不語,口眼歪斜,左癱右瘓,半身不遂。人參9克,白術9克,黃芪24克,葛根5克,酒白芍克,桂枝9克,當歸15克,紅花9克,桃仁5克,生薑汁20克,韭菜汁30克,黃酒30毫升。先煎人參30分鍾後再入各藥,煎好去渣,再加入薑汁、韭汁、黃酒,微煎三沸氣服。1天1劑。(中醫驗方選彙》)
氣血不足,乳汁玦少。黃芪250克,黨參90克,當歸120克,熟地120克,山甲300克,丹參100克,鮮羊肉1000克,上藥共煮,待羊肉爛熟,濾出濃汁,再加蜂蜜120克,同熬至飴糖狀,每服一湯勺,日服3次。
(二)氣不攝血證
麵色擾白,氣短神疲,倦怠無力,驚悸少寐,聲細懶言,飲食無味,畏寒肢冷,唇淡自汗,便溏尿清,虹血咳血,齒齟鼻衄,便血尿血,月經過多,崩漏不止,出血以下部為多,血量不多,其色暗紅,其質清稀,舌質淡,有齒痕,脈沉細微,或濡緩,或見芤脈。
脾為後天之本,主統血,脾健則血有所統。若索體虛弱,勞累太過,憂思鬱結,損傷脾胃。脾氣虛弱生化乏源,周身失養,故見麵白,神疲肢倦無力。心主血藏神,心血虛故驚悸少寐。脾主益氣,睥氣虛衰故聲細懶言,飲食不香。氣虛則陽弱,陽虛不溫則畏寒肢冷,唇舌色淡,自汗,便溏,尿清。氣虛則攝血無權,以致血液離經溢於]外,而出現吐血、衄血,咳血、便血,或崩漏,月經過多等證。不能生血,其出血血量不多,血色暗紅,其質清稀。陽氣衰微而出現畏寒肢冷,舌質淡有齒痕,脈沉微或濡緩,或―見芤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