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危機,就是周期性爆發的世界性金融危機、經濟危機、貨幣危機和能源危機等。全球化危機能讓企業十幾年苦心經營的成果毀於一旦,如亞洲金融危機,曾經讓無數企業卷入金融貶值旋渦。全球化危機如海嘯般襲來,本土企業也不能“安全過冬”,對此,任正非說:以前我們還有祖傳秘方,比如說爺爺打菜刀打得很好,方圓五十裏都知道我們家菜刀好。然後孫子繼承了爺爺的手藝,在方圓五十裏還是優秀的鐵匠,就能娶到一朵金花。那現在鐵匠還行嗎?現在經濟全球化了,人家用碳纖維做的刀,削鐵如泥,比鋼刀還好得多。你在方圓幾公裏、幾十公裏曾經傳承幾十年幾百年的手藝,就在幾秒鍾內被經濟全球化打得粉碎。
企業為了應對全球化危機,除了發揮本土優勢,在區域市場精耕細作之外,還要注意打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特別是,在核心技術方麵,不要光想著引進國外先進技術,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才是常勝之道。任正非說:“外國人到中國是為賺錢來的,他們不會把核心技術交給中國人,而指望我們不斷引進,這樣企業始終也不能獨立,以市場換技術,市場丟光了,卻沒有哪樣技術真正被我們掌握。”
任正非認為企業保持適度的危機感,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是很有必要的。往往發展得越好的企業,越容易安於現狀,死亡也就來得越快,因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任正非說:“因為優秀,所以死亡。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惶者才能生存。”
全球化危機無處不在,不是不爆發,隻是在進行爆發前的醞釀。有很多企業都沒有考慮過市場萎縮、利潤銳減時該如何應對。這些企業擅長將“世襲”的贏利模式發揚光大,但是沒有考慮過在突發災難中如何自救。在《華為的冬天》中,任正非表明了他的危機覺悟:公司所有員工是否考慮過,如果有一天,公司銷售額下滑、利潤下滑甚至破產,我們怎麼辦?我們公司的太平時間太長了,在和平時期升的官太多了,這也許就是我們的災難,泰坦尼克號也是在一片歡呼聲中出的海。而且我相信,這一天一定會到來。麵對這樣的未來,我們怎樣來處理,我們是不是思考過。我們好多員工盲目自豪,盲目樂觀,如果想過的人太少,也許就快來臨了。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聳聽。
1.人才國際化
如何應對全球化危機,華為的做法是借助“外腦”,助力本土。“外腦”就是人才國際化,而不是中國化、本土化。企業推進人才國際化,可以發揮人力資源的差異優勢,治愈企業發展中所遇到的各種疑難雜症。國際化人才,就像戰國時期各國貴族子弟的門客一樣,技藝高超。
為了實現人才國際化,華為以積極的態度隨時準備捕捉吸納國際人才的機會。華為近年來在國際市場發展迅速,不斷加大對海外本地員工的聘用力度。華為官方數據顯示,華為海外本地員工的聘用平均每年增長15%以上,截至2008年年底,華為近8萬名員工中,海外員工已超過22000人,其中海外本地員工超過12500名,海外員工本地化率達到了57%。
企業推進人才的國際化,領袖人物應當起模範帶頭作用,不能隻是喊口號,口號喊多了就容易演變為“垃圾文化”。在一次董事會上,任正非說:“將來董事會的官方語言是英語,我自己58歲還在學外語,你們這些常務副總裁就自己看著辦吧。”
任正非學外語,就是為管理國際化帶好頭。創業初期,老板“一言堂”,老板的話就是聖旨、軍令。企業國際化之後,企業的成功越來越取決於團隊的勝利。企業家的自我創新與超越的能力,隻能通過團隊去實現。這一團隊隻有通過國際化人才來組建,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