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八個陣營,實際上真正曆史上記載的隻有十三個:《三國誌》裏麵記載,這是三路諸侯的名姓:1.曹操;2.袁術;3.韓馥;4.孔伷;5.劉岱;6.河內太守王匡;7.袁紹;8.張邈;9.橋瑁;10.袁遺;11.鮑信;12.張超;13.孫堅。其中,曹操是在中平六年(189年)起義的,其他的人都是在190年起義的。
至於為什麼真正曆史上的十三路諸侯到了《三國演義》之中變成了十八家,那是因為兩個原因:1.場麵必須撐起來;2.為了弘揚正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既然董卓已經成為國民公敵,那麼剩下的諸位將官那都是正義者。
之所以有些人不講孫堅、馬騰、孔融等將軍作為討董聯盟的起義軍首領。那是因為孫堅有時候和袁術是站在一起的,馬騰在真正曆史上是與董卓一起“***勢力”,大家可以去看一看《三國誌》。
在這十三位反王裏麵,袁紹和王匡兩個人屯兵河內(當然不是越南國的都城),張揚也是率手下的數千人投靠;張邈、劉岱、橋瑁、袁遺和鮑信屯兵酸棗,曹操隸屬於張邈麾下;袁術屯兵魯陽,孫堅從長沙趕往與袁術會合;孔伷屯兵潁川;韓馥則留在鄴城,給予聯軍軍糧。
在這各路群雄之中都推舉袁紹為盟主,因為袁紹不僅是“四世三公”,而且性格也是十分的剛愎自用。況且那個時候聯軍中的各大頭目都各懷鬼胎,心思都不在打擊董卓的問題上麵,袁紹隻要和他們產生矛盾,那麼就隻有將聯盟分裂,各自為戰。
但是這個聯軍之中,有一個人看出了曹操的潛力,這個人就是鮑信,他認為在這個軍中曹操才是最有能力領導大家推翻董卓的。
袁紹自號車騎將軍,其他的人都被假授官職,其中曹操就被封為“奮武將軍”。
而在此刻,之所以其他的幾路大軍不在正史的記載範圍之內,是因為他們各自都有事情:公孫瓚是一個圓滑的家夥,所以並沒有對討伐董卓這件事情發表看法;陶謙是與董卓保持著“親密戰友”關係的人,況且兩個人年歲相互差不大,也許還能成為夏洛克與華生那樣的“基友搭檔”。
至於劉焉,他沒有參加戰爭,而是保州自守,也忒不仗義了,別人打仗,你好歹援手一下,不能一句“不幹涉別國(東漢現在已經分成了諸多的小彈丸,所以稱國也無妨)內政”就把事情擱置了。
孔融正在打擊黃巾軍的餘黨,雖然“三張”(張寶、張角、張梁)已死,但是架不住他們的殘餘勢力還存在。
馬騰在西方與韓遂建立了自己的勢力,因為還是很弱小,所以與董卓建立了關係;至於公孫度,還是在遼東建立根據地,也和董卓保持著親密的關係。
劉虞和公孫瓚一樣,沒有表態,所以也不能算在討董聯盟的的陣營裏麵。陳溫和前兩者一個樣,都是圓滑世故的一些人,所以也沒有表態。
剩下的那些小頭目中,焦和雖然起兵了,但是因為青州黃巾軍死灰複燃,所以沒有參加會盟,不久之後病死。王睿本來也有起兵,但是孫堅和他有私怨,將他逼死了。
這回高興的是董卓,因為雖然有十三路大軍討伐他,但是他身邊卻有一個勇武過人中國無雙的戰將——呂布。
請看下集:聯軍內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