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蕭何月下追韓信(2 / 3)

蕭何得知後,急得跺腳,馬上放下尚未處理完的緊急公務,親自策馬追趕韓信,根本沒有時間向劉邦打招呼。蕭何看出韓信是個曠世奇才,知道這樣的人對成就王者之業是極其有利的,況且這樣的人一旦被他人重用必定成為己方的勁敵,對劉邦和自己都是非常不利的。看看韓信在劉邦稱帝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項羽因為不識才而慘敗,就知道蕭何月下追韓信是多麼明智。

劉邦正為軍中開小差的人日益增多而焦急,忽然有軍吏來報告說:“蕭丞相蕭何也跑了。”劉邦一聽大驚失色,此時正當用人之際,蕭何不在如失左右手,說:“這還了得!我正要與他商議軍中大事,怎麼他也逃走了!”當下派人去追趕,一連兩天不見蕭何的影子,急得劉邦坐立不安。

再說蕭何為追韓信,不辭辛苦,一路打聽,一路追趕,直到天黑了,還沒追上。正想下馬休息,忽然遠遠望見有個人牽著馬在河邊徘徊,正是韓信!蕭何頓時抖擻精神,快馬加鞭,大聲喊著:“韓將軍!韓將軍!”他策馬趕到河邊,氣喘籲籲地下了馬:“韓將軍,咱們一見如故,稱得上是朋友,你怎麼不告而別呢?不說一聲,就這麼悄悄走了?”

韓信默不作聲,蕭何再三勸他回去,蕭何深知,隻有韓信的智謀才能使局勢扭轉,幫助劉邦打回長安,取得天下。這時,滕公夏侯嬰也策馬趕到,兩個人苦苦相勸,非要韓信回去不可。他們說:“要是漢王再不重用你,那我們倆陪你一起走,你看怎麼樣?”韓信見此情景,隻好跟著他們回去。這段曆史被演繹成“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故事,後來被改編成戲劇世代傳唱。

正因為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才有漢王金壇拜將,此後,“韓信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南摧楚兵20萬,殺龍且,而楚遂滅。漢並天下,皆信力也。”可以說,韓信為漢家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蕭何追回了韓信,就去麵見劉邦。劉邦見到蕭何,又生氣又高興,開口便罵:“你為什麼逃跑,難道也想離開我?”蕭何說:“我不敢逃跑,我是去追逃跑的人。”劉邦問:“你追的是誰?”蕭何答道:“韓信。”

劉邦還以為蕭何也逃跑了呢,原來是去追一個微不足道的韓信,劉邦很不以為然,生氣地說:“逃走的將軍有十幾個了,你也沒去追過誰,怎麼偏偏去追什麼韓信?這是撒謊,明明是在騙我!”劉邦對韓信沒有太深印象,隻知道是個高大、斯文、口才很不錯的中年將官。對能言善辯、隻會耍嘴皮子的人,劉邦一向很反感,他無法理解蕭何為什麼偏偏這麼看重韓信。

蕭何說:“將軍容易得到,韓信卻是當今天下數一數二的傑出人才,跑了就再也沒有第二個了。大王如果隻想當漢中之王,沒有韓信也就算了;如果要準備打天下,那就非用韓信不可。您到底是什麼想法呢?”蕭何深懂漢王心思,這樣說無非是在激將。《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原文是“至如信者,國士無雙”。蕭何對韓信做出“國士無雙”的評價,史學大師司馬遷也僅僅在韓信身上用過一次,曆代英雄再無第二人有此殊榮。

劉邦馬上說:“我當然要向東發展,出去爭奪天下,怎麼能永遠困在這個鬼地方呢?”蕭何說:“大王若決定出漢中,就該重用韓信,他自然會留下輔佐您;如果不重用他,他很快還會離開的。”漢王說:“我看在丞相的麵上,派他做個將軍吧。”蕭何說:“即使讓他做將軍,韓信也一定不肯留下來的。”漢王說:“那麼,讓他做大將軍。”蕭何說:“太好了。”劉邦就讓蕭何去召韓信,馬上就要拜他為大將軍。蕭何直率地說:“大王平時太不注重禮儀了,拜大將軍是件大事,不能視為兒戲,也不是隨意把他叫來就行的。大王果真要拜韓信為大將軍,先得命人造好拜將台,再挑選黃道吉日,大王誠心齋戒沐浴,然後隆重地舉行拜將儀式。這樣,才能讓全體將士都聽從大將軍的調度,就像聽從大王的指揮一樣。”劉邦說:“好吧,就按丞相說的辦,請你去準備吧。”

劉邦初入漢中,韓信剛剛背楚投漢,之所以能得到重用被任命為大將軍統領漢軍,一方麵因為韓信是真正的人才,另一方麵得益於劉邦、蕭何所定的招攬賢人的重要策略。劉邦麾下勇將不少,但真正能統率全軍的人卻沒有幾個。

幾天以後,蕭何命人築好了拜將壇。將領們聽說漢王要拜大將軍,都非常興奮,人人都以為當選的是自己。此時,最有資格成為大將軍的,應是周勃、灌嬰和樊噲等幾人。周勃穩重寡言,樊噲忠誠,兩人都非常可靠,但都沒有統率大軍的經驗。灌嬰資曆淺,領軍經驗雖較多,但領導大型軍事活動的能力不足,因此誰都無法判斷劉邦要拜的究竟是誰。

蕭何命人築好了拜將壇,吉日已到,天公作美,陽光明媚,校軍場上全體將士列隊整齊。此前,劉邦已齋戒三日,今晨他早早起來,仔細梳洗,整肅衣冠,然後帶領蕭何等文武百官,來到拜將壇前,緩步拾級而上。一輪紅日普照將壇,戰旗迎風招展,四麵列著戈矛,甲杖生威,莊嚴肅穆,劉邦目視全場,心中越發快慰。

丞相蕭何跟著走上壇來,手中捧著符印斧鉞,躬身把這些象征權力的器物呈於漢王劉邦。壇下一班金盔鐵甲的將官,都翹首佇立,不知這顆鬥大的金印,究竟屬於何人。尤其是樊噲、周勃、灌嬰等幾位高級將領,他們都曾經身經百戰,屢立戰功,更是眼巴巴地瞧著,期待幸運之神降臨到自己身上。

丞相蕭何代宣王命,高聲說道:“謹請大將軍登壇行禮!”

一員將官應聲而出,健步走上拜將壇,態度從容沉著。此人身材魁梧,相貌英俊,頭頂金盔,身披金甲,外罩素袍,腰間斜胯一把長劍,渾身上下透著一種威嚴。大家定睛一看,原來是治粟都尉韓信。於是,“一軍皆驚”。

讚禮官朗聲宣告:“請大將軍韓信受禮!”韓信趨步上前,劉邦將器物依次授予韓信,第一次授印,第二次授符,第三次授斧鉞,韓信一一拜受。

拜將儀式上,不時有人交頭接耳,隻有夏侯嬰深知韓信之才,誠心鼓掌叫好。眾人見漢王劉邦、丞相蕭何都是那麼畢恭畢敬,越發感到莫名其妙。這也難怪,一個軍中不出名的小吏,如今一下子拜為大將軍,怎不令眾人議論紛紛。這個受胯下之辱的韓信,在軍中一直是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今天忽然被拜為大將軍,眾將怎會服氣?

劉邦早就料到這樣,授禮完畢,為了讓韓信充分發揮他的軍事天才,高聲宣布:“以後軍中諸事全由將軍節製安排,望將軍能夠善體我意,與士卒同甘共苦,不亂殺,不施虐,除暴安良,匡扶王業。”劉邦用眼睛掃視了一下壇下將士,接著說:“如有蔑視將軍權威,違令不從者,盡可軍法處置,將軍可以先斬後奏。”最後這幾句話,劉邦的聲音又提高了幾倍,顯然是針對壇下將士,由不得各位將領不服。

韓信心潮澎湃,長久以來遭受的冷遇不平,還有那些屈辱一下子被衝刷得幹幹淨淨,朗聲說道:“臣一定竭盡全力,與眾將精誠團結,匡扶王業,以報大王知遇之恩。”韓信跪拜在地,向劉邦行禮謝恩。

韓信有不世之才,誰得到了他就相當於得到了天下,他幸運地遇到了蕭何這個伯樂,還幸運地遇到了劉邦這個明主,否則他那神出鬼沒、世無匹敵的軍事才能將永遠被埋沒在曆史的塵埃中。劉邦是幸運的,命運最先把韓信給了項羽,結果項羽不能委以重任,這才便宜了劉邦。劉邦雖然是布衣出身,自己才能也很有限,但他最大的一個才能就是會用人,並且會用比自己能力高的人,韓信就是一個比劉邦軍事才能高出千百倍的人。

同時,人才的脫穎而出也是需要平台的,需要用人者將他扶上馬。秦孝公幫助商鞅立木建信,才有了商鞅變法,才有了後來秦國的席卷天下。劉邦築金壇拜大將,才有了韓信論楚,而後依韓信計,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一舉平定三秦,打敗霸王項羽,最終奪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