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蕭何月下追韓信(3 / 3)

劉邦此舉也是要借拜將儀式宣布即將揮師中原的決心,及時刹住部下的逃亡之風。因為韓信也是逃跑者,丞相蕭何去追他才回來,漢王設壇委任大將軍此舉是給全體漢軍看的。這樣韓信拜將的典禮,同時就成了漢軍東進的誓師大會,“打回老家去”的願望就要付諸行動,軍中頓時群情振奮。

至今在陝西漢中石城南門外留有韓信拜將壇,由南北兩座土台組成。南台四周用漢白玉欄杆圍砌,台腳下東西各豎立一石碑,東碑陽刻“拜將壇”,碑陰刻《登台對》。西碑陽刻“漢大將韓信拜將壇”,碑陰刻七絕一首:“辜頁孤忠一片丹,未央宮月劍光寒。沛公帝業今何在,不及淮陰有將壇。”相傳是當年劉邦駐漢中拜韓信為大將軍,舉行隆重的授印儀式時所築。正是這個拜將壇,把韓信推到了楚漢相爭這一曆史舞台上,供他充分展示傑出的軍事才能,幫助劉邦打下半壁江山。從某種意義說,拜將壇實際上是漢王朝的奠基台。

正因為有蕭何月下追韓信,有漢王劉邦禮賢下士,才有“擇良日,齋戒,設壇具禮”拜為大將軍,韓信才得以一展帥才雄風,促成劉邦統一天下大業。韓信登壇拜將後與劉邦進行了一場對政局和今後戰略的討論,顯示了他的雄才大略以及高瞻遠矚的胸襟,這就是著名的《漢中對》。客觀地說,韓信論楚實際上為劉邦製定了東征以奪取天下的方略。

漢王劉邦設金壇拜韓信為大將軍,拜將典禮結束後,劉邦請韓信上座,態度誠懇地向他討教東進策略:“丞相多次向我提到將軍的才學,請問將軍有什麼良策可以教我?”

韓信單刀直入地表示:“大王如今想爭霸天下,對手是霸王項羽吧!”劉邦說:“是的!”韓信又問:“大王自己估計,在勇敢、凶悍、兵力等方麵,您和項王相比如何?”劉邦沉思良久後,鄭重地表示:“我不如他!”

韓信首先破除了劉邦的心理障礙,使他能接受真正客觀的分析。韓信對於劉邦的回答非常滿意,遂拜曰:“唯信亦以為大王不如也”。劉邦確實值得讚許,他能正確認識自己的不足,更不諱言對手的優勢。兵書雲: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已完成了“知己”的方麵,現在就要進到“知彼”的部分。“我也認為大王不如項王。但我在他手下做過,對他的個性相當了解。項王勇猛無比,發作起來,千人也擋不住。但是他主觀性很強,無法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是他最大的弱點,所以他的勇猛,隻是匹夫之勇。”

劉邦點頭,示意韓信繼續說下去。“項王在接見賓客時恭敬有禮,刻意表現出他的仁愛,言語及態度也很和氣。每當部屬有疾病時,他常流出眼淚,把自己的食物送給他們。當部屬有功而應當封爵加賞時,他卻又顯得猶豫,不肯給予,十分吝嗇,把刻好的印捏在手裏,把玩得磨去了棱角還舍不得授給人家,像他這樣的個性,不過是婦人之仁。”

“匹夫之勇,婦人之仁。”韓信一針見血地指出項羽最本質的缺陷,以及這個缺陷所導致的後果,聽得劉邦頻頻點頭。相比自己過去在項羽手下因為官微職小,碌碌無為,多次主動提出自己的主張和建議,但是都被項羽駁得一無是處,更不用說被采納。現在劉邦卻興致盎然地傾聽自己的看法,態度誠懇地向自己問計,這使得韓信心中大為感動。

韓信繼續說道:“不僅如此,項王還犯了很多策略上的嚴重錯誤!項王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這隻是表麵上的優勢。關中之地,積蓄豐實,易守難攻,他卻不在關中稱王,而急著回到彭城,表示他沒有全局性的眼光,對時局的掌握也不夠敏銳。從這一點分析,他已經失去了地利。他背棄懷王之約,封王的標準完全根據自己的好惡,缺乏領袖風範,勢必造成很多人不服,這就為局勢的動蕩埋下了伏筆。他驅逐各國原來的首領,而用和自己關係密切的將領頂替,又將義帝遷往江南。楚軍所過之處無不遭到破壞,百姓對他並不親善,隻是害怕他的威勢罷了。項王的這種作風,雖名為天下霸主,其實反而大失人心,他目前的強勢很容易轉化為弱勢。這樣,他已經失去了人和。”

從來沒有人這樣分析過項羽的弱點,仿佛有一隻看不見的手,為劉邦撥雲見日,他頓時精神抖擻、信心百倍,完全接受了韓信的看法。韓信繼續說:“天時、地利、人和是成事的三大要素,項羽已經失去了其中最重要的兩條。大王若要對抗項王,就必須采用和他完全相反的策略。如果能任用天下真正勇猛的大將,就沒有什麼是我們不能誅滅的;將天下城邑分封給有功之人,就沒有人會不臣服我們;以義軍的姿態向東爭霸,就沒有人會不想追隨我們。這樣,我們的力量就可以很快地壯大起來。”劉邦知人善任,當然能任用猛將,更知道取得民心的重要性,而在賞賜有功之臣的時候從來都是大手筆,這點和項羽完全相反。

韓信以上所雲是大戰略,也是遠程規劃,緊接著他進一步說到近期計劃,也就是“還定三秦”的作戰方針,來作為其“論楚”的總結。“何況項王有一項最嚴重的弱點可以為我所用!關中三王雖然扼我要塞,堵我出路,但他們都是秦朝舊將,項王將三位投降的秦將封為王,是他最大的致命傷。章邯、司馬欣和董翳領導秦國子弟兵,數年來傷亡慘重,卻在緊要關頭投降楚軍,早已失掉秦國父老的人心。在新安,項王坑殺20萬秦兵,秦國父老都認為是他們出賣了秦軍,因此對他們恨之入骨,這種仇恨是永遠不能消除的。現今項羽倚仗自己的威勢,強行把此三人封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愛戴他們的。”

這時候,韓信也坦然道出了他對劉邦心儀已久的原因:“大王當初入武關,對百姓秋毫無犯,廢除秦國苛法,與秦民約法三章,秦民沒有不希望大王為關中王的。民心所向在大王,這絕對可以好好利用。何況當年懷王與諸侯相約,先入關中者為王,大王最有資格做關中之王,秦國人民知道,也完全認同。如今大王被項王排斥,來到漢中,秦民無不惋惜痛恨。隻要大王宣稱舉兵入關中,發出檄文,三秦自然敗亡,關中即刻納入囊中。”韓信一番分析說得頭頭是道,漢軍上下,全都肅然起敬。

劉邦聽後大喜,自認為韓信這個人才得到得太遲了:“寡人悔不早用將軍,今日承蒙將軍開導,茅塞頓開,以後軍隊全仗將軍調度,明日就出發東征。”他有些急不可待。韓信繼續發表自己的宏論:“將非練不勇,兵非練不精。項羽雖然露出敗相,楚軍畢竟身經百戰,不可輕視。現在我軍仍需多方操練後方可出兵。”從未有過如此權力的韓信,一顆心完全被劉邦的慷慨給維係住了。“士為知己者死”,韓信感動得幾乎當場灑下英雄淚。這一番會談,揭開了長達4年之久的楚漢戰爭的序幕。

第二天,韓信擊鼓升帳,定出數條紀律,曉諭全軍上下,然後親自組織練兵,他言傳身教,不畏勞苦。比如如何排列隊形、如何整齊步伐、如何首尾相顧、如何變化等,樊噲、周勃、灌嬰等人原來都不知曉,劉邦冊封大將時,他們心裏多少有些不服,等到聽了韓信的宏論,心裏就很佩服,今天又領略了韓信帶兵的實際能力,不由得心悅誠服。

劉邦有了韓信如虎添翼,於是他開始積極準備發動還定三秦的作戰,把軍權交給韓信,聽從韓信的計策,部署眾將領所要攻擊的任務,留下蕭何收取巴、蜀兩郡的租稅,為軍隊供給糧食。可是韓信到底是從楚營中轉投過來的,不是自己的親信,到底有些不放心,就把心腹曹參放在韓信身邊,名義上是輔佐韓信,暗中卻肩負著監視主將的使命。

經過數日的操練,漢軍軍容風紀煥然一新,士氣高昂。此時,丞相蕭何也備足了大量糧草,出師東征的內部條件已經具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