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到達都城南鄭之後,一個名叫韓信的人由楚營中逃出,投奔到劉邦帳下。這個韓信就是後來的西漢開國功臣,曾官至齊王、楚王、上大將軍、淮陰侯,中國曆史上偉大的軍事家、戰略家、戰術家、軍事理論家,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戰神。“王侯將相”韓信一人全任。“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他的評價。在楚漢相爭中,韓信縱橫沙場,戰必勝,攻必克,為劉邦成就帝業立下赫赫戰功。在漢初功臣中無第二人可與之相比,高祖劉邦曰:“統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韓信是淮陰(今江蘇省淮安市)人,出身平民,性格放縱而不拘禮節,小時候家裏很窮。成年後,韓信未被推選為官吏,又無經商謀生之道,常常依靠別人施舍糊口度日,當地許多人都很討厭他,所以名聲非常不好。
韓信母親死時,家裏窮得沒有錢操辦喪事,他卻一定要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安葬母親,說是為了讓那墳地四周可住得下一萬戶人家。時人不知道他的誌向,暗暗嘲笑他。
此後,韓信就在下鄉南昌亭長家吃閑飯。幾個月後,亭長的妻子非常不滿,就想出一個辦法要趕他走。於是一大早就把飯燒好,在床上把飯吃了,等到韓信再去時,亭長家已經吃完飯了。韓信看出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長絕交而去。
食不果腹的韓信無所事事,經常在城下釣魚,有時竟然餓得頭昏眼花。許多老婦人在河邊衝洗絲絮,其中一人見韓信餓得可憐,就把自己的飯食送給他吃,一連幾十天都是這樣,直到漂洗季節過去。韓信對這位老婦人表示:“我將來必定會重重報答你的。”老婦人很生氣,斥責韓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意思是說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隻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難道指望報答嗎?
年輕的韓信沒有為此醒悟,依舊遊手好閑,不肯從事勞動,到處吃白食,經常佩戴刀劍在街上行走。有一天,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在街上攔住了他:“你身上總是帶著寶劍,究竟有什麼用途?你雖然長得高大,卻是個膽小鬼!你有膽量就用劍刺我,如果不敢,就從我褲襠下爬過去。”韓信仔細打量他一番,便趴下身子從他胯下慢慢爬了過去,街上看熱鬧的人哄堂大笑,都恥笑韓信是個懦夫。
隻有那位屠夫麵色凝重,並不因此而得意,韓信麵不改色,態度淡定而從容,這不是尋常人能做到的,這令他感到害怕。韓信熟知兵法,對這個世界有獨特的洞察力,既然他根本不在乎這些屠夫,又怎麼會為他們而犧牲自己的前程去拚命呢!隻是時人都把韓信看作膽小鬼,竟然如此貪生怕死。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陳勝、吳廣率先在大澤鄉起義,天下群雄並起。項梁率領抗秦義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的時候,韓信仗劍從軍,但是他在項梁帳下一直無緣脫穎而出。項梁戰死後,韓信改歸項羽,在項羽手下做了郎中。他幾次向項羽獻計,都沒有被采納,倒是他的頂頭上司鍾離昧慧眼識人,幾次建議項羽重用此人。項羽有自己的識才標準,“胯下之辱”的故事讓他無法釋懷信任韓信,覺得這樣的膽小鬼做個郎中也就不錯了。
韓信沒有機會施展才華和抱負,非常灰心。後來親眼看到項羽坑殺秦兵、火燒阿房宮等愚蠢行徑,就更加絕望。劉邦率軍進入蜀地時,韓信毅然脫離楚軍前去投奔他,漢王也隻讓他當了一名接待來客的小官。
當時,劉邦正為行軍的艱難和逃兵事件搞得頭昏腦漲,自然無暇顧及軍中隱藏著多少人才。
原來跟隨劉邦的兵士中,有不少人是居住在平原地區,其中有的是奉命而來,有的則是仰慕劉邦的領導風範,想要追隨他到漢中去創出一番事業。他們從未在山中生活過,第一次嚐到山居生活的艱難,而陌生中的恐懼又最難讓人忍受:於是大批人紛紛打退堂鼓,不告而別地從原路逃了回去。
不久,逃亡的人數越來越多,甚至不少部將也相繼離開,讓劉邦的班底個個憂心忡忡的。
劉邦倒顯得滿不在乎,他既不追捕逃亡者,也不追究監守責任,一副要走請自便的模樣。
倒不是劉邦這麼大方,其實他也是束手無策,隻是既然不知道怎麼辦較好,便不如順其自然。
心裏雖感焦慮和不愉快,白天卻又要裝出很有信心的樣子,於是劉邦一到夜裏便常要借酒來舒緩心中壓力。而蕭何對此事倒也相當諒解,並未多加勸諫,隻希望劉邦能有更大的毅力支持下去。
進入漢中後,逃亡的將官士兵更多了,連樊噲等老將都感到束手無策,他們對劉邦軍團的前途頗為悲觀。
劉邦也不禁苦中作樂地表示:
“或許到漢中後,我便要成為‘孤王’了。”
韓信卻不那麼悲觀,他認為讓沒有信心、吃不了苦的人離去,反而會有過濾的作用,對劉邦集團的強化更有幫助。
隻是自己仍是一名小官,連劉邦的麵都見不到,著實不怎麼痛快。
有一次,他實在太不痛快了,便和幾個夥伴偷取了軍營中的酒來泄心頭之悶,結果犯了非常嚴重的軍規。
由於偷跑人數太多,如果偷跑之前再帶些糧食,那麼劉邦的漢王國便會成為“空頭公司”,所以任何偷竊行為一律處死。
韓信和他的夥伴全被判死刑。
此時依照職位高低,位低的先殺,前麵十二位都死了,隻剩下韓信一人。於是韓信也被五花大綁地架著推到了刑場。
負責監斬的官員,正是劉邦的青年期摯友——馬車夫夏侯嬰,當時他已名稱滕公。
夏侯嬰還是有點機警和天真,臉上自然流露出同情這十幾名冤死鬼的神情。
敏銳的韓信很快地看出夏侯嬰的心態,為了掌握最後機會,他故意仰大長笑,大聲叫嚷道:
“漢王不是想要爭奪天下嗎?為什麼要殺我這個壯士呢!”
夏侯嬰抬頭看韓信,果然是一表人才,又對他的話深感興趣,因此立刻停止行刑,親自下場解了韓信的捆索,並請他到裏麵詳談。
這是難得的機會,韓信自然大展其口才,企圖說服夏侯嬰。
對劉邦來講,夏侯嬰隻是個忠誠的夥伴,談不上有什麼才能,所以劉邦一向也不會太重視他的意見。
劉邦一向對殺人就不怎麼感興趣,既然有夏侯嬰講情,自然立刻赦免了韓信。但他對夏侯嬰給韓信的評價,倒不見得多相信,因此隻給韓信一個治粟都尉的官職。
或許也是命運,這個職位雖稱不上重要,卻因為管理糧食為其主要任務,讓韓信得以接觸到另一個劉邦身邊更重要的人物——蕭何。
蕭何和夏侯嬰也是舊識,二人交情還算不錯。急著替劉邦物色人才的蕭何,對夏侯嬰的推薦比劉邦感興趣多了,因此他主動找韓信交談,對韓信的才氣已有相當的認識。
依蕭何估算,即使給韓信任何一個他能安排的官職,都不能讓韓信完全發揮。這是一塊尚待琢磨的寶玉,也是劉邦陣容中最缺乏的人才,所以他一定得好好地安排,讓劉邦來真正重用韓信。
不過蕭何一向較冷靜,他也不願將心中的策劃太早讓韓信知道,以免韓信急著成功,表現得太積極,反而容易引起劉邦陣營中其他將領的反感。
但韓信似乎無法像蕭何那樣有耐心。他非常自信地確認蕭何必定深為自己的表現所折服,也必對劉邦數度推薦過自己,之所以到現在仍沒有消息,問題出在劉邦身上。或許劉邦根本不需要像自己這樣的人才,如果確實如此,那自己便沒有什麼希望了。
韓信感覺英雄無用武之地,留在劉邦身邊也混不出什麼名堂,一氣之下就離開了漢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