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擁立劉邦,沛縣起義(3 / 3)

一席話,說得雍齒頻頻點頭,立即獻出豐邑,更旗易幟,投降了魏國。

正與秦兵鏖戰的劉邦聽到了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響起霹靂,好不容易搭起來的窩,哪能讓給別人,他急急忙忙領著人馬趕回來,要奪回豐邑。

雍齒心裏清楚,豐邑如被攻下,劉邦肯定輕饒不了他,於是,驅使民眾,拚命防守。劉邦苦口婆心地勸雍齒悔悟,雍齒不聽;又勸守城軍民反正,也不起作用,便揮軍強攻。連續攻了幾天,毫無進展,隻好悻悻地退往沛縣。

丟失豐邑,是劉邦起兵以後受到的第一次重大打擊。被別人抄了後路,丟了根據地,劉邦固然傷心,但更令他不能忍受的是:豐邑乃是生育他的家鄉,家鄉的父老鄉親不是幫著自己,而是幫著雍齒,這說明,他劉邦的威望,在豐邑父老的心目中,並不怎麼樣。為了這事,劉邦氣得生了一場大病。劉邦稱帝後,下令免除首義之地的沛縣的賦稅,卻對離沛縣不遠,本是自己家鄉的豐邑,硬是不給這個特權。以後每當提起雍齒,劉邦的牙關便咬得咯咯發響,恨不得把雍齒抽筋剝皮,方消心頭之恨。

失去豐邑,劉邦於心不甘;靠自己的力量,又攻不下來。怎麼辦?劉邦打算外出借兵!

陳勝在大澤鄉號召起義的時候,有個叫秦嘉的人,在留縣(今江蘇沛縣東南)拉起隊伍響應,並擁立楚國的王族景駒為楚王,自稱大司馬,在留縣一帶形成了很大的氣候。沛縣離留縣不遠,劉邦決定到留縣向秦嘉借兵。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是禍福相倚,得失並存。劉邦失去了豐邑,卻在去留縣借兵的途中,得到了一位雄才大略的謀臣——張良。

當陳勝在大澤鄉起義時,張良從下邳征集了100名壯士,準備赴留縣,和秦嘉會合。半路上,與劉邦不期麵遇,兩人結為夥伴,一同去晉見景駒。

這時候,革命形勢更為嚴峻。章邯在繼續率兵追殲陳勝殘部的同時,又派副將司馬夷率領一支軍隊,攻打楚地北部的其他反秦義軍。司馬夷獸性發作,在相縣(今安徽宿縣西北)大肆屠殺。之後,又占據了碭縣(今安徽碭山縣南)。

為了打破秦軍的圍剿,劉邦奉秦嘉之命,與東陽(今安徽天長縣西北)人寧君領兵向西迂回,在蕭縣(今安徽蕭縣西北)西部與司馬夷主力作戰。劉邦兵少不能敵,收拾殘部,退回留縣。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二月,劉邦經過一番整頓,又受命率軍進攻碭縣。經過三天奮戰,終於攻克碭縣。收編了碭縣士卒6000多人,連同他原來的3000人,部眾發展到近萬人馬。三月中旬,劉邦又乘勝攻取了下邑(今安徽碭山縣東)縣,回師途中,再次向豐邑發動進攻,又為雍齒所敗。

劉邦不畏強暴、不怕挫折,始終堅持抗秦的精神,使張良深受感動,便主動歸附劉邦。劉邦把他封為廄將(負責管理軍中馬匹的官員)。張良對工作盡職盡責,每當戰鬥間隙,就詳細地給劉邦講述《太公兵法》。

令張良驚奇的是,他過去也為別人講過《太公兵法》,但是,那些人誰也理解不了其中的奧妙,都說沒意思,不愛聽。可劉邦卻不一樣,每次講解,劉邦總是聽得那樣津津有味,簡直是如醉如癡。更為難得的,劉邦能在具體戰鬥中對《太公兵法》的理論加以靈活運用,致使張良由衷地發出慨歎:“沛公殆天授!”意思是劉邦十分聰穎,簡直是老天爺授給他的。

劉邦對張良,從不以長者自居,總是視為知己,虛心請教,言聽計從,兩人常常徹夜促膝相談,隻恨相見太晚。

正當劉邦、張良與秦嘉合兵一處,在淮河兩岸與秦軍奮力鏖戰時,項梁和項羽領著一支七八萬人的勁旅,來到薛縣。

項梁的父親是戰國末年楚國的名將項燕。公元前225年,秦將李信率20萬大軍進攻楚國,項燕率領楚軍英勇抗擊,打敗了大將李信,秦軍幾乎全軍覆沒。公元前224年,秦王改用王翦為將,並再次派出60萬大軍進攻楚國。王翦采用了堅守不出的戰術,導致項燕防備鬆懈,然後趁勢偷襲項燕軍,攻下楚國都城壽春,俘虜了楚王。項燕兵敗,隻好退至長江以南,立昌平君為楚王。

次年,王翦打造戰船,渡江追擊楚軍,項燕帶兵誓死抵抗,終因寡不敵眾,兵敗蘄(今安徽宿縣東南)南,壯烈犧牲,把生命獻給了他為之戰鬥一生的楚國,楚國隨之滅亡。

後來,為了鞏固秦王朝的封建統治,秦始皇下令在全國境內通緝前六國的貴胄遺民,項梁整個家族都在通緝之列。

項家怕遭滅門之禍,項梁就帶著年幼的侄子項羽,隱姓埋名,避難來到吳中(今江蘇省蘇州市)。項氏叔侄懷著國仇家恨暗中結納豪傑,等待時機。項梁在吳中威信頗高,賢士大夫皆出其下,每當征發徭役或地方有大事發生時,會稽(今浙江紹興市)太守殷通都委托項梁操辦,項梁就利用這個時機,暗中招兵買馬,組織民眾進行訓練。

項羽小時候就身強體壯,天資聰穎,項梁對這個項家的獨苗鍾愛有加,親自教他讀書識字。項羽卻沒有耐心,頑皮好動,根本就不能專心學習,結果隻是粗通文墨。項梁於是讓他學習擊劍,當時擊劍是一件很時髦的事,項羽開始時學得很專心,可練習了幾天又厭煩了。

項羽學文不成,習武不就,項梁非常生氣,狠狠地訓斥他“國仇家恨,怎能依靠你這個懶惰子弟!我真怕你辜負了我們的姓氏!”項羽並不慚愧,反而不慌不忙地回答說:“學習讀書寫字,隻不過會記住姓名;學習擊劍,也就是匹夫之勇,這些都沒有什麼大的用途。要學我就要學習兵法,等我長大之後,要像爺爺那樣指揮千軍萬馬!”

這一番豪邁的話語使得項梁大為驚奇,心裏非常高興,暗想:“此子可教!振興楚國的希望就在這個孩子身上。”於是開始悉心教導項羽學習兵法。項羽生性粗獷、急躁,“略知其意,又不肯競學”。

傳說項羽精通十八般兵器,其中獨愛百兵之王——戟!項羽起兵之前會稽郡曾天降隕石,後來項梁私下請當地鑄造兵器的名人們用此石取鐵為項羽鍛造兵器,經九天九夜終鍛成一杆巨型鏨金虎頭槍,長一丈二尺九寸,重129斤,僅槍杆就有碗口般粗,項羽為其起名曰“霸王”!此槍常人需兩人齊力方可抬動,然項羽天生神力,使此槍隻用單手即可,後來更自創出一套無敵的槍法“單手十八挑”!

公元前210年冬天,秦始皇又一次出巡,到東南江浙一帶鎮壓“天子氣”,同時到會稽祭祀大禹陵。祭祀完大禹陵,秦始皇一行浩浩蕩蕩地回到吳中。當時街道兩旁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秦始皇索性下令打開車帷,讓百姓見識一下天子的威儀。

吳中這次接駕秦始皇,是少有的大事,郡守殷通還是非常放心地交給項梁主持。這年項羽22歲,已經是一個非常英武的少年了。項梁把他帶在身邊,叔侄一起近距離觀看秦始皇出巡。車駕所過之處,沒有人敢大聲喧嘩,甚至沒有人敢大口喘氣,人群中籠罩著一片死寂,有些人似乎忘記了為什麼要來這裏,根本不敢抬頭看一眼秦始皇。在秦始皇車隊駛近項羽叔侄,又漸漸離他們遠去的那一段時間裏,年輕的項羽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國仇家恨一起湧上心頭,他雙手握拳,麵色赤紅,咬著牙說:“彼可取而代之。”站在項羽身後的項梁驚出一身冷汗,連忙用手捂住他的嘴,小聲說:“別胡說,這是要滅族的。”項梁口裏小聲責備項羽,心裏卻一陣狂喜。

回家後,項梁教訓項羽說:“我們要想成就大業,就不能莽撞行事,你今天這樣分明是去送死。”項羽低頭不語,項梁還怕他再惹事,一連多日不讓他出門,直到秦始皇走了才放心。

在得知陳勝舉兵反秦的消息,看到天下大亂之後,在吳中蟄伏多年的項梁、項羽叔侄非常振奮,打算趁機起兵響應。多年來,他們偷偷養下數十個赤膽忠心的武士,私自打造了很多兵器,已經做好了起義的各項籌備事宜,隻待振臂一呼。

正當項氏叔侄為如何起義一籌莫展的時候,曆史把機會送到了他們麵前:會稽郡守殷通忽然派人召見項梁。殷通作為秦朝官吏,預感到秦朝滅亡的時刻就要到了。以前他是靠著秦王朝中央政府的力量來進行統治,現在秦王朝的中央力量根本顧及不到這裏,為了給自己找到一條出路,他想打起反秦的旗號以爭取民心,達到割據一方之目的。殷通知道起義事關重大,首先要得到豪傑、世家的支持和認可,否則隻能招來殺身之禍,於是他命人請來在世家大族中最有地位的項梁。

項梁奉命前去,太守親自下座迎接,把他領入密室,低聲說:“蘄陳失守,江西全部叛亂,看來是天意亡秦,不是人力所能阻止得了的。我私下認為先發製人,後發為人所製,我想帶領大家起事,你認為怎樣?”項梁滿臉堆笑,極力讚成。殷通又說:“用兵要先擇將,我們這裏隻有你稱得上將才,還有勇士桓楚也是一條好漢,可惜他犯罪逃走,不知道去哪裏了。”

項梁答道:“別人都不知道桓楚的去向,隻有我侄兒項羽知道。我們如果再找到桓楚,肯定能辦成大事!”殷通高興地說:“你侄兒既然知道桓楚的行蹤,就麻煩他走一趟吧。”項梁說:“明天就讓我侄兒來拜見您,聽您的命令。”說罷,就起身告辭,回到家中。

項氏叔侄好不容易才等來這個反秦自立的機會,又怎麼能甘為人下呢?殷通的想法是他自己作為一郡的主宰,項梁和桓楚作為他的副手,可惜他的想法未免有點兒一廂情願了。項梁有能力左右當地世家大族的態度,項羽也有能力製服桓楚,桓楚有自己的勢力,在當地中下層百姓中有一定的影響,他一生隨楚霸王征戰,為楚軍五大將之一,後戰死於烏江邊。他們怎麼會把自己能掌握的權力拱手交給殷通呢?叔侄倆私下商量了很久,計議已定。

第二天早晨,項梁讓項羽暗藏利劍,隨他一同前往。到了郡衙,就讓項羽在門外靜候,再三叮囑:“非叫不許入內。”項羽點頭應命。項梁進去對郡守說:“我侄兒已到,在門外等候您的命令。”殷通忙叫左右傳喚。項羽大步進入,徑直來到殷通座位前拜見。殷通見項羽雄偉精壯,不由得非常喜歡,連說:“好一位壯士,真不愧是項梁的侄子。”項梁笑道:“一介蠢夫,何足過獎。”殷通就讓項羽去召桓楚,項梁一麵使眼色,一麵對項羽說:“該行動了。”項羽拔出懷中藏劍,搶前一步向殷通刺去,殷通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呢,就身首異處了。

項梁彎腰拾起郡守的頭,又從他懷中摸出印綬,出來對官兵和文吏們說:“秦朝暴虐,郡守貪婪驕橫,所以我才用計策把他除掉,現在我想舉兵起義,你們看怎麼樣?”當時的局麵是不打出反秦的旗號,根本就無法號召當地百姓參加起義。如果他們繼續做秦王朝的地方官的話,說不定哪天就會被起義的百姓殺死。項梁平時就是一個被大家信賴的人,亂世之中有他的領導多少還會安穩一些,眾人順勢迎合。於是,會稽郡順利地從秦太守殷通手中轉到了前楚國名將後人項梁手中。

項梁又召集城中父老,反複申明大義,父老們通情達理,無人反對。項梁看大局已定,就開始選派官吏負責地方事務。項梁自己做了將軍,兼任會稽郡守,讓項羽做了偏將,又任命郡中豪傑分別做校尉、侯和司馬。

楚地民間一直流傳著“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謠讖。楚國人民總是幻想英雄項燕沒有死,總有一天還能帶領他們收複失地,重整河山。現在項梁派人四處張貼告示,招募兵勇,楚人一聽說項燕後人起兵,群情振奮,奔走相告,紛紛放下農田義無反顧地報名參軍。項羽精挑細選,招募到吳中子弟兵8000名左右,他們個個血氣方剛,身強體壯。這年項羽24歲,身高八尺(相當於現在一米九的個頭),目有重瞳,臂粗腰圓,聲如洪鍾,身邊總有一大群青年圍繞追隨他,經常在他的指導下舞槍弄棒,高興時,項羽就扛起千斤錘自如行走。吳中子弟喝彩之餘,對項羽佩服得五體投地,現在項羽做了這八千子弟兵的首領,他們更是欣喜若狂。在項羽的帶領下,這支生力軍所向披靡,連續收複附近好幾個縣。後來,這8000江東子弟成了項氏打天下的精兵骨幹,項梁、項羽對這支部隊的感情之深厚,也非言語可表。

不久,陳勝兵敗,他的部下召平假借陳勝的命令,任命項梁為張楚政權上柱國,同時派項梁帶兵渡江,他說:“江東之地已經平定,趕快帶兵西進攻秦。”

項氏叔侄是六國舊勢力中最先起兵反秦的人,而且最早形成自己的武裝力量,卻不是最早自立為王的人。他們清楚地知道,秦王朝的力量還很強大,在自己武裝力量不足時,盲目稱王會招來災難。所以在舊有的六國相繼恢複以後,項梁依然默默地致力於壯大自己的力量,他沒想到形勢變化這麼迅速,還沒有做好戰爭的準備,同時也不想過早地表現自己,但是他知道戰機稍縱即逝,所以他接受了命令,準備在陳勝張楚政權的大旗下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力量。就這樣,項氏叔侄帶著他們的8000子弟兵,渡過長江向西進發。

項氏叔侄帶領軍隊渡江之後,聽說陳嬰占領了東陽,就派使者前去,想要同陳嬰合兵西進。陳嬰原來是東陽縣的令史,一向誠實謹慎,人們稱讚他是忠厚老實之人。東陽縣的少年殺了縣令,聚集起數千人,想推舉出一位首領,沒有找到合適的人選,就來請陳嬰。陳嬰推辭說自己沒有能力,他們就強行讓陳嬰當了首領,縣中追隨者有兩萬多,那幫年輕人索性要立陳嬰為王。

陳嬰的母親很擔心,對他說:“咱們家世世代代沒有這麼顯赫的,如今你突然有了這麼大的名聲,恐怕不是吉祥的征兆。你還是帶人投奔誰吧,起事成功還可以封侯,失敗也容易逃脫,因為那樣你就不是為世人所注目的人了。”陳嬰是個孝子,就聽從了母親的建議。恰巧項梁的使者在這裏,陳嬰就對軍吏們說:“項氏世世代代做大將,在楚國是名門望族。現在我們要起義成大事,就必須投靠項家這棵大樹,這樣消滅秦朝就多了幾分把握。”於是軍眾聽從了他的話,把軍隊歸屬於項梁。兩支軍隊聯合起來很快就收複了廣陵,渡過淮河,繼續前進。

項梁、項羽和陳嬰渡淮河的時候,軍隊裏已經有好幾位著名的將士了,如季布、鍾離昧、虞子期、桓楚、於英等。季布和鍾離昧本來是會稽郡的將軍,項梁起義後一直追隨他。虞子期是項羽的大舅子,虞姬的哥哥。桓楚和於英都曾做過草寇,後來被項羽收服過來的。

行軍途中,頂頭遇到臉上刺字的將軍英布,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英布是鄱陽長官吳芮的女婿,他帶著丈人的兵馬,連同自己原來在驪山逃出來的兄弟,去攻打江北,正巧遇到楚將呂臣被秦軍打敗丟掉了陳城,英布就幫他反攻,收複了陳城。這會兒英布想往東去爭奪地盤,碰上了項梁的部隊,於是就歸屬了項梁。項梁非常高興,也非常重視他。不久蒲將軍也率部歸屬項梁。

項梁渡過淮河,經過家鄉下相,回去拜望父老,祭掃祖墳,之後一路北上,到了下邳,才將軍隊駐紮下來。此時,項梁的部隊已由出發時的8000人,增加到7萬人了。

這時候,秦嘉已經立景駒做了楚王,駐紮在彭城以東。聽說項梁大軍到了下邳,景駒非常害怕他們搶自己的勢力範圍,就來個先下手為強,主動發兵阻止項梁大軍西行。項梁進軍攻打秦嘉,秦嘉的軍隊戰敗而逃,項梁率兵追擊,直追到胡陵。秦嘉又回過頭來與項梁交戰,打了一天,秦嘉戰死,部隊投降。景駒逃跑到梁地,死在那裏。項梁接收了秦嘉的部隊,駐紮在胡陵,準備率軍向西攻秦。這是項梁義軍打的第一個大勝仗。

秦將章邯率軍到達胡陵附近的栗縣,項梁派別將朱雞石、餘樊君去迎戰章邯。結果餘樊君戰死,朱雞石戰敗,逃回胡陵。項梁於是率領部隊進入薛縣,殺了朱雞石。在此之前,項梁曾派項羽去攻打襄城以牽製章邯。襄城軍民堅守城池,不肯輕易投降,經過一場慘烈的戰鬥,襄城終被攻下。項羽下令將襄城數萬軍民全部坑殺,襄城一片血雨腥風,這是繼秦將白起坑殺40萬趙國降兵之後,又一場殘酷的殺戮,眾豪傑為此不寒而栗。數萬條鮮活的生命就這麼消失了,為此有人說項羽是惡魔,事實上也正是從襄城坑殺開始,項羽集團大規模施暴,使大屠殺的酷烈惡風在秦末之亂中驟然暴漲。

這時,沛公聞項梁軍殺秦嘉,兵進薛城,當下自帶數人往薛地,借兵以拔豐邑。

沛公至薛,項梁見沛公英姿豪爽,一談,又言語相投,格外相敬,於是慨然借兵5000人,將吏10人,隨沛公往攻豐邑。

沛公借兵後,立即調動人馬,晝夜攻城,三天後,雍齒兵敗城破,帶了幾個隨從,逃往魏地。

劉邦從起兵反秦到還攻豐邑,這大半年時間中主要完成了兩個作戰任務:一是擊潰了秦泗水郡郡監、郡守率領的秦朝地方部隊;二是從雍齒手中重新奪回了豐邑,鞏固了自己的後方根據地。在此期間,蕭何常常坐鎮沛縣管理行政事務,負責督辦軍隊的糧草運輸與兵員補充,使劉邦得以獨自率軍在外與秦軍作戰,從而取得一係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