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不僅能在政治上高瞻遠矚,而且頗有識人之能。他在沛縣做官的時候,慧眼識英雄,結交了一個普通老百姓,這個人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劉邦。
劉邦是沛縣豐邑中陽裏人,關於他的出生,還有一個神奇的傳說。
秦莊襄王三年(前247年),沛縣豐邑中陽裏村,生活著一戶姓劉的農民,主人劉公,主婦劉氏。劉家世代務農,加上劉公夫婦吃苦耐勞,所以世雖艱難,但依靠祖上留下來的田畝,卻也過著一種自給有餘的日子。
普通的人家,普通的人,然而一件神秘的事情降臨到了他們身上。
一天,劉氏因事外出,因走路時久,自感腳下乏力,恰到河旁堤上一柳樹下,於是坐下休息。誰知困意襲來,正當似睡非睡之時,忽見一披甲神人從天而降,立在身旁,略停片刻,便向自己走來……以後之事,就昏然不覺了。
劉公在家,見妻久出不歸,心中惦念,正要離家相迎,見天色突變,一時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四處一片昏暗。劉公更加著急,忙拿了雨具,奔出家門,向大澤方向趕去。臨近大堤,遠遠看見妻子坐在一棵樹下,對天氣的變化沒有任何反應,更奇的是妻子周圍的雲霧越積越濃,雲霧中金光浮動,好像有蛟龍騰躍。見此,劉公驚恐萬分,不敢前往,停步觀望。不久,雲氣漸散,天氣轉晴。劉公忙跑到妻子身旁,見她睡意方解,問起剛才情況,她隻說:“我走路乏了,在此休息,蒙矓中見有一金甲神人來到身邊,以後的事情就記不清楚了。”劉公聽後,心中暗暗稱奇,忙扶起妻子走回家中。
不料劉氏從此有孕,十月懷胎,一朝分娩,產下一個男嬰來。此嬰高鼻長頸,左腿上長有72顆黑痣。他就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布衣帝王——劉邦。
傳說中華民族是龍的民族,中華子孫是龍的子孫。龍為玉帝的臣子,能騰雲上天,能翻身入海,能布雲行雨滋潤人間。所以,中國古代帝王,都將自己和龍聯係在一起,稱作真龍天子。再加上史家的附會杜撰,造成了一種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威。尤其像劉邦這樣一位出身布衣的皇帝,上述史書中的記載,不僅衝淡了他的貧賤出身,還罩上了一種天播龍種,治理人間,王權神授的天命理論。
劉邦,原名劉季,“季”為排行最小之意。稱帝後,才將“季”改成了“邦”。劉邦同母兄弟三人,長兄伯,次兄仲,兩人自懂事起,就隨父親在田間勞作。劉公一家數口,就靠土地為生,因風的吹打,泥土的薰陶,農家“耕”“播”“耘”“灌”“收”“打”“揚”“儲”等活計,劉公樣樣拿得起來,成了村裏有名的莊稼裏手。
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劉邦已20歲,長得一表人才,方顏圓目,長頸隆鼻,身長七尺八寸。因讀了幾年書,加上太公對小兒的偏愛,此時的劉邦外不下田,內不顧家,每日飯後四處閑逛。時伯、仲都已有了妻室,天長日久,哥哥們沒說什麼,可嫂子們的怨言就出來了,什麼“大家出力養懶漢呀!”“坐吃山空耗家財呀!”太公耳聞心亮,怪就怪邦兒越大越不爭氣,索性分家,讓伯、仲攜妻眷遷出另過,劉邦沒娶妻就留在身邊。
家分了,但劉邦並沒有從分家中吸取教訓,習性仍舊不改,還在外邊交了幾位酒肉朋友,不是在外邊胡混,就是把朋友帶到家中來吃喝。為此,劉太公經常勸誡劉邦,然而,勸語猶如耳邊風,不起任何作用。太公急了,一次把將要出門的劉邦攔在室內。
“邦兒,你不能老這樣東遊西逛、不務正業。”
“正業,什麼是正業,您指的是種莊稼?”
“不種莊稼你吃什麼?老父已一大把年紀,還能供你吃幾年?”
“您放心,不要看我現在這樣,到時我會掙給您吃的。”說完,劉邦拂袖就走,氣得太公須髯亂顫、周身抖動,指著劉邦的背影吼道:“你有本事就掙個家業給老子看看。”
劉邦積習難改,有時氣得太公不讓歸家,劉邦自有他的辦法,不是到朋友處借宿,就是到哥嫂家吃住,雖然嫂子不歡迎,但礙於情麵也不好說什麼。不久,長兄伯不幸病亡,其妻帶著兒子孤寡度日,劉邦不管嫌憎與否,照往不斷。
一天,時當晌午,劉邦約了幾位朋友到大嫂家吃飯,剛進大門,就被正在做飯的大嫂望見,心中感到十分厭煩。自己孤兒寡母,柴米油鹽來之甚難,小叔子自來吃不算,還帶來一些狐朋狗友。自己越想越心酸,不覺落下淚來。她轉身拭淚,忽然看見一口空鍋,於是計上心來,忙拿起炊具涮鍋,故意弄出聲響。
劉邦攜友進門後,忽然聽到涮鍋聲,後悔來晚了。幾位朋友倒也知趣,相繼辭去。劉邦送走朋友後,來到廚房一看,飯、菜還有大半鍋,正在冒著熱氣。此時劉邦才知,大嫂怨恨自己之深,長歎一聲,轉身離去。
天意人難測,人生多坎坷。劉邦行為雖不端,但其嫂如知將來他稱帝,也不會為了一頓殘羹剩飯,耽擱了自己兒子被封侯。
公元前224年,秦王政派大將軍王翦攻滅楚國,在沛地設立泗水郡,劉邦被蕭何推薦當上泗水亭的亭長。亭是秦時在與“鄉”同級的交通要道上設立的一種行政機構,負責接待過往行旅的食宿、公文傳遞和維護社會治安等事。“亭長”是“主亭之吏”,直屬縣令管轄。劉邦當亭長時期的政績,史書上記載得不多,但有兩件事情,描寫得十分詳細。
第一件事是“以竹皮為冠,令求盜之薛治之”。“薛”是古縣名,在今山東滕縣東南,“求盜”是官名,為亭長手下的副職,負責追捕盜賊。劉邦對自己的衣冠服飾十分講究,為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他精心設計了一種帽子,高七寸,寬三寸,上頂略平,下部稍寬,要求用當年長出的嫩竹皮編織而成。劉邦打聽到薛縣的手工編織工藝非常高超,有許多能工巧匠,便特地派求盜帶上他繪製的圖樣,風塵仆仆地趕到薛縣,尋找名師製作。帽子做好了,劉邦十分喜愛,起名為“劉氏冠”,經常戴著它漫步於通衙,招搖於街市,神氣十足地展現自己的傑作。沛縣起兵時,竹皮冠成為他的重要裝束,以後當了皇帝,還專門頒發詔令,規定隻有達到一定爵位的人,才有戴這種帽子的資格,並把它列為漢朝的定製。
第二件事是常從王媼、武婦處“貰”(賒欠的意思)酒,但隻“貰”而永不清賬,賴錢賴得心安理得。
王媼、武婦是泗水亭上的兩位婦女,各開了一個小酒店。劉邦嗜酒如命,成了這兩個店主的常客。他熟門熟路,或是一人獨飲,或是邀友共酌,不管是喝多喝少,從不現付酒錢,隻是吩咐兩個婦女記到他的賬上,一年到底,卻始終不提還欠清賬之事。劉邦是當地的頭麵人物,由於他的頻頻光顧,使得這兩個小酒店頓然增輝,生意格外興隆。兩個小店因此多賺的錢,除抵消劉邦的賒欠外,還綽綽有餘。王媼和武婦惹不起這個地方長官,不敢向他討賬,幹脆順水推舟,當著劉邦的麵,“折券棄債”,表示將過去的舊賬,一筆勾銷。為了顧全劉邦的麵子,再落個人情,她們對別人解釋說,劉邦酒醉睡熟後,頭上常常有神龍出現,她們覺得怪異,才主動這樣做的。劉邦聽了,心裏更是十分得意。
這些話越傳越遠,劉邦竟因此而在人們心目中變成了神。
劉邦年輕時行為放蕩,卻在放蕩中散發出一種豪俠仗義的英雄之氣,令人欽佩。所以,許多人都主動親近他,把他視為最可信賴的知己。
在沛縣,與劉邦關係最好的,當首推蕭何。
在蕭何的心目中,劉邦卻是一個超凡脫俗,出類拔萃的人物,他暗暗把劉邦當作自己的首領。劉邦平時不拘小節,常常惹出些違法犯禁的麻煩,蕭何總能施展出刀筆吏的神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劉邦不至於吃官司。以後,蕭何又極力推薦,讓劉邦當上了泗水亭的亭長。《史記·蕭相國世家》上對這一段曆史的記敘是:“高祖(劉邦)為布衣時,(蕭)何致以吏事護高祖。高祖為亭長,常左右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