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裝甲車武器係統及其管理(2)(3 / 3)

坦克裝甲車輛的隱身防護技術是在傳統的偽裝防護技術基礎上逐步形成的。它與偽裝防護技術既有密切的聯係,又存在著明顯的區別。後者主要是采用製式器材進行隱蔽,減小目標的可探測特性;前者則主要是運用係統工程的思想,在坦克裝甲車輛設計及材料選擇時,就采取減小車輛可探測特性的措施。因而隱身防護技術是偽裝防護技術發展到新階段的產物。

坦克裝甲車輛的偽裝防護主要由偽裝塗層和偽裝遮障構成。

偽裝塗層是指用塗料來改變坦克裝甲車輛表麵的波譜特性,使敵方不易探測所實施的偽裝措施。通常根據坦克裝甲車輛所使用的季節和地區,用不同顏色的塗料,按規範要求在車輛表麵塗刷成大小不一、互不對稱的斑塊和條帶形圖案,從而歪曲車輛的視覺形象,增加光學和紅外等觀測器材探測和識別車輛的難度。

偽裝塗層有兩個要素:色彩和圖形。前者指色調的濃度和色彩的飽和度,後者指色斑的幾何配置。將這兩個要素結合在一起,便產生多種組合,供車輛使用。

偽裝遮障是一種設置在坦克上或坦克附近的偽裝器材,由線繩或合成纖維編織的網和支撐杆組成。網上有與背景顏色相近的斑塊圖案和飾片。

二、隱身技術

隱身技術是一項綜合性的高新技術。大約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陸軍對M48、M48A5等坦克和一些車輛的目標特性與背景特性進行研究。研製了M2布雷德利複合材料炮塔,試驗了M-113裝甲輸送車纖維複合材料殼體。英國對奇伏坦坦克的縮比模型進行過雷達反射率的測量。日本研製出了軍用車輛使用的多層吸波材料,可使車輛的反射波淹沒在地形和樹木產生的反射波中。德國對坦克的熱特性及其控製技術進行了研究。236

偽裝與隱身防護用於對付戰場上的先進偵察器材的探測,減小被發現概率,也用以對付製導反裝甲彈藥的攻擊,減小被命中概率。對偽裝與隱身防護技術的總體 要求,就是能夠有效地減小坦克裝甲車輛的被發現概率,因此各國都在這方麵進行研究。

裝甲車輛的保養

器材保養是根據器材的材質、理化特性采取的表麵防護措施,是保持器材原有使用價值的一項專業技術。裝甲裝備器材保養與封存工作是保證倉儲裝甲裝備器材質量完好的技術措施,對於保持器材原有的價值,可靠有效地保障裝甲部隊平、戰時期的器材供應,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和經濟效益。

一、裝甲器材保養

從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裝甲裝備器材保養工作已列為倉庫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

裝甲裝備器材保養工作經曆了一個保養規模從小到大,保養技術從落後到先進,保養手段從原始的手工操作到機械化、自動化的發展曆程。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新技術和新材料不斷湧現。這些新技術和新材料將進一步促進裝甲裝備器材保養水平的不斷提高。在未來的裝甲裝備器材保養工作中,將逐步實現保養工藝的機械化、自動化和智能化、保養工作的標準化和係統化以及保養材料將向環保型、高效和多功能方向發展。

現代戰爭的突發性和裝甲裝備器材的高消耗性決定了裝甲裝備器材應具有長儲存期性和快速供應性。裝甲裝備器材保障是保持和恢複裝甲裝備戰鬥力的重要因素,能否保證裝甲裝備器材性能可靠、供應快捷,將直接關係到戰時裝甲部隊的持續作戰能力。

現代戰爭的主要特征與過去的戰爭有很大的不同,現代戰爭是高技術的戰爭,具有突發性和裝備器材的高消耗性等顯著特征。

例如,曆時18天的第四次中東戰爭,雙方共損失坦克3300餘輛、飛機640多架、艦艇59艘,總計消耗物資價值達100億美元以上,平均每天達6億美元。在海灣戰爭期間,運往海灣的各種物資達到了1050萬噸,這些物資足夠鋪滿676個足球場。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物資裝備的消耗非常驚人,美國駐海灣地區的部隊以及入伊作戰部隊每天消耗各類物資的總值約50億美元,僅美軍的先頭部隊第三步兵師,每天彈藥消耗量就達5000噸。

可見,戰爭越現代化,高尖端技術應用越多,對物資裝備供應依賴越大。因此,在未來戰爭中,裝甲車輛仍是主戰裝備,裝甲部隊所需要的物資裝備的數量巨大。大量的裝甲裝備器材不可能立刻生產出來,必然要靠倉庫預先儲存,而大量的庫存儲備器材依靠適時的保養來維護。

二、裝甲裝備除油保養

除油是裝甲裝備器材表麵保養的基本工序之一,它要求把器材表麵的各種油脂、灰塵、泥沙、手汗以及所黏附的各種髒物徹底清除,通常采用以下幾種工藝:

1.化學除油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