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裝甲車武器係統及其管理(1)(3 / 3)

車載通信係統對車內電磁環境要求比較高。由於車輛中電子設備的應用不斷增多,使得車內電磁兼容性問題日益突出。十分複雜的車內電磁環境不同程度地影響了通信性能。

為了使以上問題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這就要求:

(1)係統內的主要設備有堅實的機箱和減振防鬆措施,所有的模件、插件及電路板均須設置有防鬆脫的緊固裝置,以便能抗高強度的衝擊和振動。

(2)係統具有抗噪聲通信能力。為此要求係統的音頻輸出電平較高,采用隔音耳罩、靜噪與主動降噪等技術措施,以保證係統在高噪聲環境下仍能進行正常的通信聯絡。

(3)係統操作簡便,更換頻道快速準確,不尋找、不微調。

裝甲防護技術

裝甲同其他兵器一樣有著悠久的曆史,冷兵器時代的刀、劍、長矛和弓箭是最簡單的進攻武器。當時人們發明了個體裝甲防護的盔甲、盾牌、軟肋甲和護心鏡,集體防護的戰車和披甲的戰馬。

一、裝甲防護的發展

古人把兵刃和護身盾牌稱之為矛與盾,十八般武藝中的刀、槍、斧、鉞等十八種兵器標誌了“矛”的迅速發展,可是“盾”的誕生絕非容易,甚至包含著流血和生命的代價。雖然古代的矛盾兵器殘存在地下或收藏在博物館中,但是觀看了現代人重塑古戰場的氣勢澎湃、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麵,便會發現盾的發明創造深刻反映了我們祖先的智慧和為抗擊外敵、求生存而頑強拚搏的精神。

隨著鋼鐵材料的冶煉和鑄造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汽車工業的迅速發展,為攻防兼備的坦克裝甲車輛製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和技術條件。20世紀初期,開始出現了裝甲汽車和裝甲列車,但是裝甲的厚度不超過12毫米。1916年9月15日英國的“陸地巡洋艦”MKI坦克憑借自身的裝甲防護和簡易的火力在索姆河畔大敗德軍,當時的裝甲厚度不超過16毫米。

隨著火炮技術的發展,穿甲彈的使用,到了20世紀30年代,裝甲厚度達到了60~8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為坦克裝甲車輛發展提供了強烈的需求背景,也為裝甲防護的發展提供了機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大量戰例證明,具有強大的火力、堅固的裝甲防護和靈活機動性的坦克在陸戰中起著重要的快速突擊作用。

前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從武器裝備上看,很大程度取決於裝甲坦克的行動。這一時期坦克裝甲厚度繼續增加,炮塔裝甲厚度達到150毫米,車體裝甲厚度也達到了100毫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處於相對平穩的冷戰時期,但是軍備競賽不斷,火力和裝甲競相發展。裝甲的質和量也得到改善,除了提高鋼裝甲的合金化水平和冶金質量外,炮塔鋼裝甲的厚度推向200毫米,重型坦克裝甲厚度達到270毫米。依賴增加裝甲厚度和重量對付日益增強的火力的陳舊辦法一直延續到20世紀60年代。

20世紀60年代末,裝甲防護出現了新的轉機,陶瓷、玻璃鋼等防彈材料的應用,掀起了世界性的複合裝甲研製的浪潮。

著名的英國喬巴姆複合裝甲采用陶瓷夾層材料,大幅度提高了抗彈性能。隨後,前蘇聯、美國、德國、法國等東西方國家迅速發展成間隙-複合裝甲,並且在新一代坦克上廣泛應用。這些成就標誌著裝甲防護不再是單純以重量的增加去適應火力的增強,而是開辟了新的技術途徑。

在技術進步的推動下,雖然鋼裝甲、鋁裝甲、鈦裝甲的研究也取得了進展,但是令人驚歎的還是70至80年代的複合裝甲。各種夾層和結構的應用,使複合裝甲進入發展的鼎盛時期。然而,依靠複合裝甲技術再進一步提高防彈性能的企圖似乎沒有大的突破,此時的反應裝甲新技術已經走到成熟應用地步。在戰場上,首先應用反應裝甲的是以色列和俄羅斯。

裝甲防護是在和進攻武器的矛盾對抗中發展起來的。隨著反坦克武器彈藥威力的增加,坦克裝甲防護水平也不斷提高。

進入20世紀最後10年,新材料和微電子等高科技的發展,推動新概念裝甲防護技術取得突破,為防護技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裝甲防護的類型及其性能

裝甲由均質到複合,由主裝甲到披掛和組合結構已經走過了80多年的曆程,裝甲技術日新月異,裝甲種類也層出不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