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螺旋槳式行駛原理是水上傳動帶動螺旋槳旋轉,螺旋槳葉片排水產生反作用力使車輛行駛,改變螺旋槳旋轉方向和方向舵角度可實現倒駛和轉向。螺旋槳行駛航速可達7~12千米/小時。
(3)噴水式行駛原理是水上傳動帶動水泵,吸入水流由噴管向後噴出,產生推力使車輛行駛,改變噴水方向可使車輛轉向或倒駛。這種裝置行駛效率較高,水上操縱性好,淺水區機動性較好,但所占車內空間較大,噴水行駛航速可達8~13千米/小時。
英國於1918年首先用履帶劃水進行坦克浮渡試驗,後來英國、美國製成單螺旋槳的裝甲車輛,日本曾在水陸兩用裝甲車上采用噴水行駛裝置。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裝甲車輛水上行駛裝置應用更廣,結構更趨成熟。現代履帶式輕型裝甲車輛,通常采用履帶劃水式行駛裝置,水陸坦克多采用噴水式行駛裝置,輪式裝甲車輛多采用輪胎劃水或螺旋槳式行駛裝置。
坦克裝甲車輛(以下簡稱車輛)裝有通信係統,具有通信能力,這是車輛自身及作戰指揮的需要。車輛通信包括車際通信和車內通信。車際通信是指車與車之間的通信以及車與地麵指揮所之間的通信。車內通信是指車內乘員之間,也包括車內乘員與車外搭載兵之間的通信聯絡,還包括停止時車輛之間的有線通信聯絡。車際通信是車輛通信的主體,是戰場戰術通信的一部分。
車輛通信係統包括車載式無線電台和車內通話器。前者用於車際通信,後者供車內乘員之間通話聯絡。車載電台由收發信機、天線及調諧器等組成。車輛通信中應用的某些終端設備,如傳真機、漢字終端等設備,是通用終端設備,不屬於車輛通信係統。車內通話器主要由各種控製盒、工作帽(音頻終端)和連接電纜等組成。電台和車內通話器在車內配置成一個係統使用。
與其他軍事通信相比較,車輛通信有五大特點。
1.話音通信為主
車輛通信發展是以話音通信開始的,傳統上話音通信一直占主要地位。在戰場上,尤其是在戰鬥中,由於具有直接、方便和快速等特點,話音通信更是車輛通信的主要方式。隨著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目前部分車輛通信係統已經具備了話音、文件、數據和圖像等通信能力,但通信係統的硬件與軟件都保證在任何情況下,話音通信具有優先權,以滿足作戰指揮的需要。
2.運動中通信
坦克裝甲車輛是機動性很高的武器裝備。在戰場上,車輛經常處於運動狀態,這就決定了車輛通信經常需要在運動中進行。尤其是在越野行駛時,顛簸、振動十分厲害,隻有話音通信能繼續進行,且通信效果幾乎未受影響,其他通信方式無法正常進行。
3.存在同台多機問題
坦克裝甲車輛中有一部分車輛負有指揮任務,如指揮坦克、各種裝甲指揮車等,這類車輛中裝有多部電台,而且這些電台往往需要同時開機工作。由於車輛頂甲板麵積有限,電台天線之間的距離拉不開,車內幾部電台同時工作時就可能產生信號阻塞現象,造成車內幾部電台之間的互相幹擾,這就是車輛通信中特有的“同台多機”問題。正是這個問題限製了非正交跳頻通信技術在車輛通信中的應用。229
4.通信環境惡劣
由於車內空間狹小,通信設備的安裝位置受到限製,乘員操作使用不方便。車輛內噪聲有時甚至高達120分貝,高噪聲環境不僅會傷害乘員的聽力,而且嚴重影響通信效果。車輛內部配備有強電設備,脈衝幹擾源多,車內電磁環境十分複雜,車輛通信易受自身幹擾。
5.通信效果易受地理環境影響
無線電波的傳播與其波長和地理自然環境有密切關係,地麵固定(定點)通信可以選擇有利地形、架設高增益定向天線等措施來改善通信條件,車輛通信則不具備這種條件。
對於車輛通信係統,除了滿足一般軍用通信裝備的要求以外,還有以下特殊要求。
裝甲車輛的通信性能基本上取決於車載通信設備的性能,對裝甲車輛通信性能的要求指標眾多,習慣上僅選其中最重要的“通信距離”這一項來表示車輛的主要通信性能,這是因為通信距離反映的是指揮員在戰場上實施指揮的有效控製範圍。
在裝甲車輛通信中,通信可靠度習慣上用可通率來表示,可通率指通信雙方均可通的信道數與通話試驗的信道總數之比值。把可通率為70%時的通信距離定義為車輛的“通信距離”,可通率為50%時的通信距離定義為“極限通信距離”。
為保證車輛的通信性能,通信係統在車內布置與安裝應科學合理,如果通信係統在車內的布置位置不妥或安裝不穩固,電纜走向、捆紮不合理,接地點選擇不恰當或接地不良等均可能使通信係統應有的功能與性能得不到發揮,造成車輛通信性能下降。例如:某坦克由於電台安裝位置不當導致50%信道受計算機幹擾,接地不良造成車內通話受幹擾等。又如,移動組網通信要求電台的天線在水平麵應具有無方向性,現在使用的車載鞭狀天線本身是無方向性的,裝到車上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方向性,即在某個方向上通信效果較好,而在別的方向上通信效果變差。這是由於車輛頂甲板不是理想地網,而且天線安裝位置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不可能安裝到頂甲板的幾何中心的緣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