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Kfz.234共有4種型號。其中Sd.Kfz.234/1型為指揮車;Sd.Kfz.234/2型又稱“美洲獅”,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種車型,可滿足在沙漠地區作戰的需求;Sd.Kfz.234/3型安裝的是75毫米的短身管火炮;2Sd.Kfz.234/4型裝的是長身管的75毫米火炮。各型Sd.Kfz.234裝甲車的總產量達500輛。
“二戰”中,蘇德戰場是地麵戰鬥規模最大的戰場,也是坦克和坦克、裝甲車和裝甲車激烈搏殺的戰場。雖然德軍的輪式裝甲車種類齊全,運用廣泛,作戰積極,但在數量上與前蘇聯相比卻並不多,這也是最終失敗的一個原因。
四、FV603輪式偵察車(英國)
FV603輪式偵察車是英國陸軍在20世紀50年代到60年代初使用的製式裝甲人員輸送車,由阿爾維斯有限公司於1952年研製。自1963年起,該車逐漸被FV432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取代。
該車車體為鋼板全焊接結構。發動機前置,載員艙位於車體後部。駕駛員位於車體前部、發動機後方,有3個No17潛望鏡裝在艙蓋上。為便於觀察,艙蓋可以向前折疊到發動機的上方。班長位於駕駛員的左後方,無線電操作員位於駕駛員右後方。8名步兵麵對麵分坐在載員艙兩側,上下車輛通過車後2個門,門上開有射孔。車體每側也開有3個射孔和1個安全門。炮塔蓋前半部可向前折疊開啟,後半部可向下放落作炮長行軍時的座位。炮塔頂前部裝1個No3MK1潛望瞄準鏡和1挺7.62毫米機槍,機槍俯仰範圍為-12°~+45°。車頂後部還有一個環形架,安裝1挺7.62毫米機槍供步兵使用。車前還裝備有3個電動煙幕彈發射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國開始研製FV600係列裝甲車,此次係列的3個型號包括FV601薩拉丁裝甲車、FV602指揮車和FV603偵察車,由於當時馬來西亞戰爭的緊急需要,便優先研製了FV603。
五、BRDH-1水陸兩用輪式偵察車(俄羅斯)
BRDH-1水陸兩用輪式偵察車是前蘇聯高爾基城莫洛托夫汽車廠1956年研製的,其在黑海地區進行了試驗,於1957年末投產。該車最早出現在1959年春季,以後提供給華沙條約國。
該車為全焊接鋼車體,發動機前置,乘員艙在後。駕駛員和車長分別位於乘員艙前部左右兩側,兩人前麵帶刮水器的玻璃觀察窗都有可開啟的裝甲護蓋。當蓋關閉時,可通過蓋上觀察鏡進行觀察。車頂上有1個雙扇艙蓋,乘員艙後麵有向兩側開啟的雙扇車門。
在車體兩側的前後輪之間各有2個腹輪,可由駕駛員放下以增強越野和越壕能力。該車為水陸兩用,車前部安裝有防浪板,水上行駛靠尾部的噴水推進器。車上裝有輪胎充放氣係統,無三防裝置。
六、“潘哈德”EBR輪式偵察車(法國)
法國在1944年後,著手研製“潘哈德”EBR輪式偵察車。1946年,潘哈德公司完成車輛設計,並於1950年初投產。共生產了1174輛EBR偵察車和28輛EBR-ETT裝甲人員輸送車。209
該車為焊接鋼結構,駕駛員居前,戰鬥艙居中,副駕駛員兼無線電操作員位於後部,發動機安排在戰鬥艙下麵。前後駕駛員都有全套駕駛操縱機構,車輛向前、向後行駛速度相同。頂部左艙蓋上有1個、右艙蓋上有2個潛望鏡。車中央安裝FL-11型活動炮塔,車長在左側,有1個潛望鏡,炮長在右側,有1個望遠鏡和3個潛望鏡。該車采用8×8驅動方式,中間兩軸可根據路麵情況著地或離地,前後輪采用防彈輪胎。
變型車有EBR-ETT裝甲人員輸送車,但僅生產了28輛供給葡萄牙。該車采用前後雙駕駛艙配置,這是“潘哈德”EBR的最大特色。發動機通過兩個串聯的變速箱輸出動力至中央差速器,使車輛在狹窄路麵上不用掉頭即可變向行駛。
七、“山貓”水陸兩用輪式偵察車(德國)
“山貓”水陸兩用輪式偵察車由著名的戴姆勒-奔馳公司研製,原是德軍用於取代美製H41輕型坦克和霍奇基斯SPzll-2型偵察車的。該車於1971年在蒂森-亨舍爾公司投產,1975年交付德軍使用。210
1965年,德國國防部成立了聯合開發局開始研製8×8水陸兩用偵察車。奔馳公司當時並未加入其中,而是獨自研製同型車輛。雙方樣車於1968~1970年在特裏爾實驗基地進行全麵試驗,結果奔馳公司的“山貓”被國防部采納。
“山貓”偵察車的一大特色便是駕駛艙分設前後兩處。當車輛遭遇強敵時,為免與之交火,需迅速撤離現場,這就要求後退時也應具備與前進時相同的行走能力,於是便有了這後麵的“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