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M3、德國的“山貓”、英國的“蠍”式、法國的AMX-10RC、日本的87式裝甲偵察車等。而前蘇聯於1966年開始裝備部隊的BM-2裝甲偵察車的生產總數達到了1.9萬輛,其中有4500輛出口到國外。在這些裝甲偵察車中,輪式的占多數,如“山貓”、AMX-10RC及87式等。因為輪式車輛的公路行駛速度高、噪聲低,便於隱蔽自己,所以,裝甲偵察車采用輪式底盤的越來越多。
法國的AMX-10RC裝甲偵察車隨法軍第6輕裝甲師參加了1990~1991年的海灣戰爭。它是一種6×6的輪式裝甲偵察車,戰鬥總質量為15.8噸,乘員4人,裝1門105毫米線膛炮。以這樣的戰鬥總質量,又是輪式車輛,能裝上105毫米口徑的火炮,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它的公路最大速度達到85千米/時,水上最大速度為7.2千米/小時。由於它的機動性好,工作可靠,特別是它很適合於在沙漠地區使用,因而在海灣戰爭中贏得了“沙漠之獅”的美稱。
二、裝甲指揮通信車
裝甲指揮車、裝甲通信車是裝甲部隊的“神經中樞”,是一個活動的指揮所,有了它們,網絡通暢,信息溝通,指揮及時,勝利才有保證。
在裝甲車輛家族中,如果說步兵戰車和裝甲輸送車是“兩兄弟”的話,那麼,裝甲指揮車和裝甲通信車,簡單就像一對“雙胞胎”。單從外觀上看,你很難區分哪是裝甲指揮車,哪是裝甲通信車,因為它們都是輕型裝甲車輛,車頂上都豎起多部電台的天線。那高高豎起的一根又一根的電台天線,使人一眼就看出這是一部裝甲指揮車或是裝甲通信車,但是,它到底是裝甲指揮車,還是裝甲通信車?那就要看車內的設備和人員的構成了。有的國家,如日本,幹脆就叫指揮通信車。
從內部的布置來看,二者都裝有多部無線電台,但裝甲指揮車的內部有較寬敞的指揮室,設有工作台和圖板,觀察儀器也比較多,指揮員、參謀人員和通信人員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忙碌碌;而裝甲通信車內布置有多部無線電台、有線電台、背負式無線電台、車內通話器及輔助發電機等,可同時組成多個無線電通信網,其通信組網能力比裝甲指揮車強,但指揮、觀察能力則比不上裝甲指揮車。總體說來,裝甲指揮車和裝甲通信車的共同點很多,而不同點少。從功能上講,裝甲指揮車的功能比裝甲通信車要強一些,所以,了解了裝甲指揮車之後,對裝甲通信車的了解也就八九不離十了。45
裝甲指揮車有輪式的、履帶式的,在二戰中還有半履帶式的。現代裝甲指揮車,通常利用裝甲輸送車或步兵戰車的底盤改裝而成,具有與基型車基本相同的機動性和防護力。但是,裝甲指揮車的火力不強,一般也就是裝一挺機槍,僅用於自衛。車內設有操縱室和較寬敞的指揮室。操縱室在車體的前部,可乘坐車長、駕駛員和副駕駛員等1~3人。
指揮室在車體的中部,可乘坐指揮員、參謀人員和電台通信人員2~8人。電台的最大通信距離達25~35千米,一般比坦克的通信距離要遠些。在戰鬥隊形中,裝甲指揮車一般位於主戰坦克和步兵戰車之後,所以,對它的火力和防護力要求不高,也就是裝1~2挺機槍,有的連機槍也不裝,如二戰期間用半履帶式或輪式裝甲車改裝的裝甲指揮車,就很少有裝機槍的。但那時的裝甲指揮車上裝的通信設備品種少,功能較差,使用起來也不大方便。46
裝甲人員輸送車
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英國研製了履帶式和輪式裝甲人員輸送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和德國研製了半履帶式裝甲人員輸送車。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德國裝甲師的步兵裝備了裝甲人員輸送車,英、美、加拿大和日本等國軍隊也相繼裝備。當時的裝甲人員輸送車頂部大多為敞開式或半敞開式。裝甲人員輸送車的出現,顯著提高了步兵的機動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裝甲人員輸送車得到迅速發展,許多國家把裝備這種車的數量作為衡量陸軍機械化程度的標誌之一。47
一、發展情況
20世紀60年代以來,各國又將裝甲人員輸送車增設小型單人炮塔或指揮塔,安裝小口徑機關炮,采用全自動傳動裝置和性能良好的懸掛裝置。為適應現代核武器條件下的作戰,又將車體改為全密閉式結構,以增加車輛的整體防護性能和“三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