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裝甲家族(2)(2 / 3)

步兵戰車是由裝甲輸送車發展而來的。一般來說,裝甲輸送車以戰場上輸送步兵為主,而步兵戰車除了供步兵機動外,還具有乘車作戰的能力。但是,有的裝甲輸送車上也開有射擊孔,搭載步兵也可以利用車上的機槍和步槍向外射擊。所以,二者的界限並不嚴格。不過,裝甲輸送車的武器多為機槍一類,而步兵戰車上的主要武器是車載機關炮,多數還配有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具有同敵坦克作戰的能力。所以,步兵戰車的火力要比裝甲輸送車強得多,裝甲也稍厚些,采購的價格自然也要高出許多。29

步兵戰車的發展是60年代以後的事。1966年,蘇軍開始裝備BMⅡ步兵戰車,這是世界上最早裝備部隊的履帶式步兵戰車。

步兵戰車

20十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主戰坦克的興起以及核武器和各種反坦克武器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反坦克導彈和武裝直升機的出現,在地麵戰鬥中迫切需要解決步兵協同主戰坦克機動作戰的問題。以輸送步兵為主的裝甲人員輸送車由於火力弱,防護性能差,加之車體一般沒有射孔,難以使步兵適時而有效地支援坦克戰鬥。因此,俄羅斯和一些西方國家開始積極研製一種機動性至少與主戰坦克相當、火力和防護性能較之裝甲人員輸送車大為增強的新型裝甲戰鬥車輛,即步兵戰車。

一、發展情況

步兵戰車的出現使步兵既能乘車作戰,又能下車戰鬥,且下車戰鬥時乘員可使用車載的各種武器進行火力支援,從而大大增強了步兵的作戰能力。33-34

1967年11月7日,在前蘇聯紅場閱兵式上首次出現BMH-2、法國的AMX-10P、英國的“武士”、美國的M2、瑞士的“旋風”改進型、南斯拉夫的M980等履帶式步兵戰車,輪式步兵戰車主要有美國的LAV-25、南非的“獾式”和西班牙的BMR-600等。盡管輪式步兵戰車目前裝備的數量不多,但是它與履帶式步兵戰車相比具有一定的優越性,諸如經濟性好、能長時間在公路上行軍而對路麵損壞小、噪聲小、震動小且平穩性好、使用維修方便以及能充分利用汽車工業的生產能力、便於軍民結合與零部件通用等,已日益受到關注。35

中國根據陸軍機械化的需要,於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研製步兵戰車。86式履帶式步兵戰車已批量生產,並有產品出口。此外,還利用YW531H裝甲人員輸送車的底盤和WZ501的底盤分別與英國維克斯(Veckers)公司和美國食品機械化學公司(FMC)合作,研製了NVHl步兵戰車和NFV-1步兵戰車。

由於坦克裝甲車輛、武裝直升機以及其他地麵武器性能的不斷提高,當今步兵戰車也相應得以繼續發展。一是對原有車輛進行改進,例如德國“黃鼠狼”A2步兵戰車、“黃鼠狼”A3步兵戰車,美國的M2A1步兵戰車和M22步兵戰車等;二是在改進的基礎上研製新一代車輛,例如德國的“黃鼠狼”A2步兵戰車等。

為了提高陸軍機械化部隊坦克裝甲車輛標隹化、係列化和通用化的程度,便於縮短研製和生產周期、降低各種費用、簡化後勤供應,以及有利於使用維修以及加速武器裝備齊裝配套的進程,各國都在利用步兵戰車的底盤發展各種變型車。步兵戰車的變型車主要包括各種類型的偵察車、自行迫擊炮、自行高炮、自行多管火箭炮、自行反坦克炮、導彈發射車以及其他各種工程、技術和後勤保障車輛等,形成了比較完整的車族。36-37

二、裝備狀況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研製的步兵戰車絕大多數已正式裝備到戰鬥部隊中。當今世界上裝備步兵戰車的國家和地區已達30多個。裝備數量最多的是俄羅斯,其次是美國及西歐主要國家。

俄羅斯裝備BMⅡ-1步兵戰車和BMⅡ-2步兵戰車以及傘兵戰車除在本國列裝外,還向東歐、西亞、非洲以及印度和古巴等20多個國家出口,並特許少數國家生產。

美國從1983年財政年度起開始裝備M2步兵戰車、M3裝甲偵察車。

LAV-25輪式步兵戰車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的製式裝備。

法國的AMX-10P步兵戰車於1973年首次交付軍隊使用,目前除大部分裝備本國外,還向印尼、希臘以及中東一些國家出口。

三、性能特點

步兵戰車的乘員一般為車長、駕駛員和炮手3人,載員為1個班,共6~8人。其戰鬥全重,輕型的為13~15噸,重型的為22~30噸。

車內布置大都是駕駛艙和動力艙在前,戰鬥艙居中,載員艙在後。車體采用均質鋼裝甲或鋁裝甲焊接而成,有射孔,便於乘載的步兵從車內射擊,以利於乘車戰鬥。車後有跳板式或側開式大門,步兵上、下車既迅速又隱蔽。炮塔有單人和雙人兩種。采用單人炮塔的有中國的86式步兵戰車和俄羅斯的BMⅡ-1步兵戰車等,由於車長位於車體前部,因而觀察受到影響。采用雙人炮塔的有德國的“黃鼠狼”步兵戰車、美國的M2步兵戰車和俄羅斯的BMⅡ-2步兵戰車等,由於車長的位置在炮塔內,故觀察條件較好,並能超越炮手操縱武器射擊。此外,步兵戰車也可根據需要選配不同武器的炮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