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火炮與坦克殲擊車
談到“坦克獵手”——坦克殲擊車,首先要介紹一下自行火炮,因為在裝甲戰車大家族中,和坦克最接近的,便是自行火炮,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更是如此。這種情況直到步兵戰車大量裝備部隊時才有所改變。
一、自行火炮和坦克的主要區別
常常有很多人將自行火炮和坦克混為一談這是因為有些自行火炮就是采用了坦克的底盤,再加上自行火炮往往是大口徑火炮,和坦克一樣威風凜凜,外觀上十分相像,以至外行人常常把自行火炮叫做“坦克”。其實,自行火炮和坦克在戰術運用、結構特點、外部特征上,還是有很大區別的。那麼,自行火炮和坦克的區別,表現在哪些方麵呢?13
首先,從二者所擔負的作戰任務看,自行火炮用於二線進行火力支援、地域壓製和反坦克作戰等,通常是伴隨坦克作戰;而坦克則是突擊兵器,用於一線。
第二,從結構特征上看,現代自行火炮多采用動力—傳動裝置前置的布置方案,主動輪在前,炮塔的體積較大;而二戰期間的自行火炮則多數是動力—傳動裝置後置的布置方案,一般沒有炮塔,隻有簡單的防盾和前裝甲,有的甚至頂部是敞開的,從外觀上一看就和坦克有很大區別。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自行火炮的火炮口徑和坦克的火炮口徑相差不大,而現代自行榴彈炮的口徑往往較大,多數為155毫米。
第三,自行火炮的裝甲較薄,防護性能比坦克要差得多。再加上自行火炮一般用於遠距離停止間射擊,因而它的火控係統比坦克要簡單一些。
第四,從機動性上看,自行火炮的最大速度和加速性一般比坦克要差一些,其通行能力也不如坦克。
第五,由於以上原因,自行火炮的采購價格一般比坦克要低。在戰爭期間,當坦克被大量毀傷而急需補充時,盡快補充一些自行火炮以對付敵方的坦克,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二、自行火炮的興起
自行火炮的曆史和坦克一樣悠久。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坦克出現在戰場上不久,便出現了自行火炮。不過,那時候的自行火炮數量上很有限,和坦克也沒有什麼嚴格區分,通常叫做突擊炮或突擊坦克等。
自行火炮的真正興起,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稱雄於戰場,使得反坦克作戰成為一個最突出、最現實的問題。大戰期間,坦克被大量毀傷,急需補充。在這種情況下,各交戰國都迅速製造一批結構較簡單、但火力很強的自行反坦克炮,以應
急需。
有的國家,如前蘇聯,幹脆把自行火炮和坦克放在一起來統計,以致人們常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蘇聯生產了10.4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當然坦克居多數,但自行火炮也占有相當的數量。
按照定義,自行火炮為“同車輛底盤構成一體,靠自身動力機動的火炮”。自行火炮是相對於牽引式火炮而言的。由於火炮種類的不同,自行火炮可分為自行榴彈炮、自行反坦克炮、自行迫擊炮、自行高炮、自行火箭炮等。需要指出的是,不同的曆史時期,自行火炮的主流各不相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以自行反坦克炮為主,以致於當時的自行火炮和自行反坦克炮幾乎可以劃等號。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各類自行火炮競相亮相,爭奇鬥豔,但逐步過渡到以自行榴彈炮為主。14-15
三、坦克獵手——坦克殲擊車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自行反坦克炮有多種名稱,有人稱它為“殲擊坦克”或“驅逐坦克”,有人稱它為“坦克殲擊車”。其實,這僅是翻譯的名稱不同而已。
在這裏,我們介紹幾種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典型的坦克殲擊車,以便對這種裝甲戰車有一個具體了解。16-17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成功的坦克殲擊車型號最多的國家是德國,包括T1自行反坦克炮,“象”式、“獵虎”、“獵豹”、“追獵者”坦克殲擊車等。它表明德國人對反坦克作戰是相當重視的。其中,最著名的當數“獵虎”、“獵豹”坦克殲擊車。
“獵虎”坦克殲擊車是1943~1945年間生產的。在二戰期間,德國人善於利用現成的重型坦克改裝成自行火炮,並且使自行火炮的火炮口徑超過原基型坦克的火炮口徑。“虎”2式重型坦克問世後,德國人就立即把它改裝成自行火炮,這就是“獵虎”坦克殲擊車的來曆,火炮的口徑也由“虎”2型的88毫米一下子增加到128毫米。這使得“獵虎”坦克殲擊車成為當時德軍威力最強大的自行火炮。“獵虎”坦克殲擊車的前裝甲厚度達到了250毫米,成為二戰期間裝甲車輛最厚的裝甲,即使是後來德國人研製的超重型坦克——“鼠”式坦克,前甲板也隻有205毫米。這樣一來,使“獵虎”的戰鬥總質量達到了71.7噸。
它的乘員人數為6人,動力裝置為一台514.85千瓦的水冷汽油機,車輛的最大速度為38千米/小時,但越野速度隻有17千米/小時。盡管“獵虎”坦克殲擊車的火力十分強大,防護性能超群,但是,由於它的機動性太差,加上生產的數量有限(隻有70輛),在二戰的後期並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