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裝甲家族(1)(2 / 3)

比較起來,倒是“獵豹”坦克殲擊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發揮了較大的作用。“獵豹”坦克殲擊車以“黑豹”坦克為底盤,戰鬥總質量45.4噸,乘員5人,裝1門長身管88毫米火炮。值得一提的是,“獵豹”坦克殲擊車上的火炮采用了兩節炮管,這樣便可以很方便地更換磨損較快的一節炮管。車內攜帶60發88毫米穿甲彈。火炮的方向射界較小,左右各11°,最大仰角為14°,車輛的轉向比較靈活,可以彌補火炮射界的不足。動力裝置和基型車“黑豹”坦克一樣,為514.85千瓦的汽油機,但變速箱作了改進。“獵豹”坦克殲擊車的機動性相當出色,正麵的防護也不錯。有的軍事專家說:“‘獵豹’坦克殲擊車大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上最好的坦克殲擊車,肯定是德國最好的坦克殲擊車”。它的弱點是行動部分交替排列的負重輪結構複雜,常出毛病,側麵的裝甲較弱。盟軍的坦克常常繞到“獵豹”的側麵將它的負重輪打壞或將其擊毀。18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前蘇聯軍方對自行反坦克炮的發展也相當重視,先後研製成功CY-76、CY-85、CY-100和NCY-122/152等不同口徑的自行火炮。盡管它們以反坦克作戰為主,但前蘇聯軍方並不稱它為坦克殲擊車,也不稱為自行反坦克炮,而一律稱為自行火炮。

CY-76自行火炮的總生產量達到了1.26萬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坦克殲擊車中名列前茅。但它的火炮口徑隻有76毫米,對付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的德國“虎”式、“黑豹”式坦克顯得威力不足。不過,CY-76自行火炮利用了原來的T-70輕型坦克的底盤,這就有了“廢物利用”的意義。19

在CY-76之後,前蘇聯很快研製出好幾種新型自行火炮,前蘇聯國防委員會於1943年1月4日發布命令:必須在25天之內設計並製造1門152毫米自行加榴炮來。在今天看來,研製1輛坦克動輒花費10年、10多年的時間,而要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裏,設計並製造出1門自行火炮來,即使是戰時,也近乎是“天方夜譚”。然而,前蘇聯人創造了奇跡!由特羅揚諾夫領導的設計組和車裏雅賓斯克坦克城的工人及技術人員一起日夜奮戰,協作攻關,邊設計,邊製造,終於在1943年2月7日製造出1門CY-152自行火炮。盡管比計劃超出幾天,也不過隻有30多天的時間。這種自行火炮以KB重型坦克為底盤,後來生產的以NC-2重型坦克為底盤,則稱為HCY-152自行火炮。這幾種重型自行火炮的總生產量達到了4400輛左右。作為重型自行火炮,這一數量是相當可觀的。在1943年7月的庫爾斯克會戰中,1個CY-152自行火炮團創造了擊毀12輛“虎”式重型坦克和7輛“象”式重型坦克殲擊車的記錄,CY-152自行火炮因此獲得了“獵手”的美稱。

CY-85和CY-100自行火炮,都是以T-34坦克為底盤的。它們都在蘇德戰爭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前蘇聯同一時期的自行火炮的火炮口徑總是要超過坦克火炮的口徑。當T-34坦克裝76毫米坦克炮時,已經有了裝85毫米火炮的CY-85自行火炮;而當T-34坦克裝上了85毫米坦克炮時,則有了裝100毫米火炮的CY-100自行火炮。CY-85和CY-100自行火炮的總生產量在3000輛上下。

前蘇聯的坦克部隊多采取混編的方式,其比例是兩輛T-34坦克配1門CY-85或CY-100自行

火炮。21

在二戰期間,美軍的T-10坦克殲擊車也很有名,總生產量達到了6000輛以上,但發揮的作用不如蘇、德兩國的自行火炮。

可以看出,二戰期間的自行火炮大都具有結構簡單、製造方便、火炮口徑大、威力強、無旋轉炮塔、火炮的轉動角度有限等特點,在戰爭中發揮了較大的作用。

履帶式登陸車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美軍中活躍著專門用於登陸作戰的履帶式登陸車部隊。這些履帶式登陸車堪稱為“陸地賽猛虎,水上似蛟龍”。它們在二戰的登陸作戰、島嶼作戰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一、履帶式登陸車的出現

LVT履帶式登陸車的出現,提高了登陸作戰中從艦到岸這一重要階段的推進速度,保證從艦到岸作戰行動的連續性,避免上岸時不必要的傷亡,使兩棲作戰重新成為一種理想的作戰形式。不過,隻有美國海軍陸戰隊相信“兩棲作戰是可行的”,軍方的多數人士仍然對1915年英軍在意大利加利波裏登陸作戰遭到慘敗而心有餘悸。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於盟軍有了強大的海空軍優勢,加上LVT及M4DD坦克大規模應用於作戰,才使得大規模登陸和強渡江河作戰取得了巨大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