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裝甲車的發展曆程(2)(1 / 2)

這些輪式裝甲車在戰爭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越野行駛性能較差,麵對縱橫交錯的塹壕,顯得無能為力。然而,輪式裝甲車的發展,對於坦克的問世起到了直接而巨大的推動作用,吹響了坦克誕生的前奏曲。這些輪式裝甲車現已成為珍貴的曆史文物。

履帶的革命

1770年,英國人埃奇沃思發明了一種“可讓任何馬車行駛並跟馬車一起移動的鐵道或人工道路”,而且在英國獲得了專利。他的辦法是把若幹木製板條連接成一根環狀的鏈條,按一定的方式連續地移動,使一塊板條或幾塊板條始終跟地麵接觸,他的目的是把馬車重量在使用狹窄的車輪時能分散到更寬的地麵上,使馬車能在崎嶇的或鬆軟的地麵上行駛。不過遺憾的是埃奇沃思的設計隻停留在了圖紙上。

一、履帶的發明

美國發明家巴特爾於1888年獲得一項履帶的專利。1904年,霍爾特也獲得一項非常實用的履帶發明專利,並於1906年投入批量生產,用履帶替換了原來的蒸汽拖拉機的後輪,於是出現了霍爾特履帶式拖拉機,這就是最早改製成坦克的那種拖拉機。

履帶的發明,終於使大型的戰車在鬆軟和坑窪不平的地形中移動和作戰成為了可能,解決了坦克誕生所需要的重要條件,為人們心中的陸戰——“移動的堡壘”的誕生在技術上鋪平了道路。

二、來自戰場的靈感

1914年秋天,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場上,戰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英國遠征軍在法國戰場上向德國軍隊發動進攻。戰場上塹壕縱橫,碉堡林立,使得陣地防禦戰術日臻完善。德國軍隊憑借塹壕、鐵絲網,用機槍向英國士兵瘋狂掃射,英軍和法軍士兵成排成排地倒在血泊之中。

英國隨軍記者貝斯特·斯文頓目睹這一慘景,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心情久久不能平靜。作為一位戰地記者,他要求自己實事求是地報道自己看到的一切,可是連他自己都不敢多看他自己拍下的血腥與殘酷的戰場真實場麵。10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現代戰爭的理念還沒有成熟,步兵在數量上的優勢至關重要的觀念深入人心,各國都大規模地開始征兵,普遍的兵役製和改進了的鐵路網,使大部分交戰國能迅速動員職業軍隊身後的後備軍。但是由於機槍和大炮的使用,使得步兵的傷亡極其巨大,而且士兵的訓練很不科學,對戰場的認識不足。士兵大部分是由社會底層勞動者構成的,“大都是文盲的部隊,雖由勇敢的士兵組成,但他們由貴族和有錢人組成的軍官團所受到的訓練很差,那些人的戰爭知識,還局限於使用軍刀和劍。”一位軍事家曾感慨說。

在1915年英國曆史學家伯納德·佩爾斯訪問前線時,一位士兵憂愁地說:“先生,你知道,我們除了士兵的胸膛外,沒有武器。”對此,另一個士兵補充說:“先生,這不是戰爭,這是屠殺。”法國的一位軍官曾在回憶錄中描寫法軍衝鋒時的情景,他寫道:“每當法國步兵前進,整個戰線就立即完全被彈片所覆蓋,倒黴的士兵像野兔般地被打倒。他們都很勇敢,不斷冒著可怕的炮火衝鋒前進,但毫無用處。沒有一人能在向他們集中射擊的炮火中活下來。軍官們都是傑出的。他們走在部隊前麵大約18米,就像閱兵行進那樣安詳,但是到目前為止,我沒有看見一個人能前進46米以上而不被打倒的。”

斯文頓目睹英軍士兵的巨大傷亡,心中非常痛苦,他曾經寫信給一位朋友抒發這樣的感情,從朋友的回信中,他偶然看到的一句話,激發了他的靈感,這位朋友在信中把我們前麵講到過的美國的“霍爾特”農用拖拉機描述為“能夠像魔鬼一樣爬行的美國機器”。這時,斯文頓突然想起科幻小說中關於“陸地戰艦”的描寫,於是突發奇想,能不能把牽引火炮的拖拉機改裝成不怕槍彈、能夠越野的“陸地戰艦”,來對付德國人的塹壕、鐵絲網和機槍呢?他決心把科幻小說中的假想變為現實。

於是,斯文頓火速趕回英國,向大英帝國防務委員會鄭重提出造“陸地戰艦”的建議。

三、陸地戰艦

但是,斯文頓的“製造一種能夠在遍布鐵絲網的戰場上開辟道路、翻越壕溝並能摧毀和壓製機槍火力的裝甲車來打破西部前線的這種沉悶僵局”的建議一開始卻遭到冷遇。當時英國陸軍大臣齊吉納認為斯文頓的建議是不可取的“戲言”,即使按照這個建議把“陸地戰艦”造出來,也是“敵人炮兵絕好的靶子”。並且說它是“一個美妙的機械化玩具,但價值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