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裝甲車的發展曆程(2)(2 / 2)

有限”。

斯文頓的建議正麵臨著被扼殺在繈褓之中的危險,時任海軍大臣的溫斯頓·丘吉爾卻慧眼識珠。當時,英國海軍航空隊中活躍著一支裝甲車部隊。丘吉爾非常清楚裝甲車在陸地作戰中的作用。適逢當時英國海軍正在獨立研製裝甲車。丘吉爾看到斯文頓的建議,如獲至寶,隨即向英國首相阿斯齊茲建議,為了打破戰場上的膠著狀態,必須研製一種周身包裹鎧甲、不怕敵彈攻擊、能馳騁於荒野地帶的新武器。11

阿斯齊茲首相迅速批準了這一報告,開始責成陸軍實施研製,而陸軍研製卻以失敗告終。就在陸軍試驗失敗的兩天之後,海軍就開始了“陸地戰艦計劃”,成立了“陸地戰艦委員會”。斯文頓也參加了“陸地戰艦”的秘密研製工作。

究竟把這個“陸地戰艦”製造成什麼樣子?斯文頓和同事們頗費了一番心思。他們當時認為,這種新的陸地武器,也應該像海上巡洋艦那樣具有強大的火力、堅固的裝甲防護和良好的機動性能。委員們竟然依照海上巡洋艦的模樣,設計出一種新式武器的藍圖。它長30米,寬24米,有四層樓那麼高,裝著三個直徑達12米的支援並掩護進攻的步兵。

現在是將理論付諸實踐的時候了,在實踐中檢驗坦克在集中使用時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英國人選擇的地點是坎布雷。1915年11月20日,在5個步兵師的支援下,埃雷斯率領378輛坦克作為進攻的先鋒,以密集隊形對綿延9.6公裏堅固的興登堡防線發起了大規模進攻,取得了輝煌的戰果。坦克很快連續突破了四道壕溝障礙,推進縱深達6.5公裏。英軍在推進過程中繳獲了100門火炮並俘虜了4000名敵軍。更令人激動的是,取得如此的戰果僅僅損失了1500人,按傳統的作戰方法,達到同樣的推進速度將需要三個月的時間,並會付出將近40萬士兵生命的慘重代價。然而不幸的是由於英國缺乏後備部隊,無法繼續擴大戰果。11月30日,戰役再度陷入僵局。盡管如此,由於坦克發揮了全部的潛能,從而確立了其在戰場中的地位,避免了重蹈覆轍的命運,福樂與其坦克擁護者們終於得到了應有的承認。

法國裝甲部隊坎布雷戰役激活了法國已經衰落的發展裝甲部隊的努力。1915年12月,受到靈感啟發的少校埃斯帝恩,敦促法國陸軍的高層指揮機構生產一種主要裝備機槍或火炮的機動攻擊車輛。他這一靈感也是從英國利用“霍爾特”拖拉機牽引重型火炮中得來的。1916年初,新組建的法國軍需部采納了埃斯帝恩的建議,向法國施耐德軍火公司訂購了400輛攻擊戰車,同年埃斯帝恩被提升為將軍並擔任火炮攻擊戰車部隊的指揮官。然而,法國卻依然忽視了英國所取得的成就,直到在戰場上英國部隊充分展示了其進攻能力時才有所改觀。埃斯帝恩前往英國參觀時,英國在坦克方麵的成果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建議生產較輕型的坦克,無論是施耐德型坦克還是稍後出現的聖·茶蒙德型坦克,都顯得太過笨拙。在當時的實戰條件下對它們進行的測試中,其表現非常令人失望,於是法國政府又向雷諾汽車公司購買了較輕型的坦克。

1917年4月16日,法國派遣了8個配有施耐德坦克的坦克連,為第五軍在戴姆河畔的進攻行動提供支援。雖然敵軍火炮與機槍給法軍造成了嚴重傷亡,但是法國兩個坦克連還是突破了德國的三條防線,10月23日在馬爾麥鬆支援第六軍進攻的施耐德型坦克表現得也相當出色,但是這種坦克因其沒有達到設計要求,在隨後的一年中被逐步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更輕型更具有機動性的雷諾FT-17型坦克。在1918年德國的夏季攻勢中,100多輛雷諾FT-17型坦克都被用來阻止德軍進攻巴黎,這一切都證明了此種坦克的價值。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