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車的發展
從古代戰車到現代坦克,經曆了數千年的曆史長河。歲月悠悠,車輪滾滾,曆史的巨輪不斷前進……從古代戰車中,我們可以依稀看到當代坦克裝甲車的風貌。
車子的發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人類的祖先早在5000年前就發明了車子,車子的出現,使人類第一次克服了人力和距離上的障礙。有了車子,人類可以運送用肩背人扛不能運送的物品;有了車子,人類可以將物品運送到遠方;有了馬拉車子,人類第一次獲得了超過人體力的機動性。
早在公元前3500年,居住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今伊拉克境內)的古巴比倫人就使用了由牛拉的車子。公元前3000年前後,已經在戰爭中使用了由驢拉的4輪車或2輪車。這種車子的車輪很小,又是實心車輪,行駛速度很低。
公元前3000年前後,在古埃及出現了馬拉戰車。這種馬拉戰車的車輪為輻條式,比實心車輪輕便得多,再加上是用馬拉,使得它的機動性大大提高,迎來了古代戰車稱雄戰場的黃金時代。這可以從現存的古埃及壁畫和浮雕中得到
印證。
古代戰車已具有現代戰車的雛形。手持弓箭、身著鎧甲的武士乘坐在馬拉戰車上,取得了比對手更強大的打擊力、更靈活的機動性和一定的防護力。
在中國,華夏的始祖黃帝最先使用了車子,據今已有4500多年的曆史。黃帝,又名軒轅氏,和車有著密切的關係。到了夏代之初,黃帝的後代奚仲成為夏代的“車正”(管理車輛的官員)。他對原始的車子進行了改造,使車子的性能顯著提高,更加輕便,跑得更快。後人認為他是車的鼻祖。
夏代的戰車還沒有出土文物和文獻可資佐證。而商代戰車則有出土文物可作證實。1972年,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河南安陽發掘出一處完整的車馬坑,戰馬的遺骸和車子的輪廓清晰可見,為我們研究古代戰車,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見證。
中華民族的祖先,在創造的象形字中,許多有關戰爭的字都和“車”有關。如“軍”字,在《說文·車部》中解釋為“軍,兵車也”。在《玉篇》和《廣韻》中,則有“陣,旅也”,“陣,列也”之稱。把戰車按一定意圖排列起來,叫軍陣,足見古代戰車和古代戰爭有多麼密切的關係。
我國著名的軍事家孫武在《孫子兵法》中,就有許多關於車戰的論述。“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形象地描述了車輪滾滾、戰馬嘶鳴、塵土飛揚的壯觀的戰爭場麵。
中國古代戰爭史上,有一次著名的車戰,即牧野之戰。當時正值商朝末年,紂王無道,殺老臣比幹,寵愛妃妲己,製炮烙施酷刑,建鹿台以淫樂,朝歌(商朝國都)內外怨聲載道,商朝統治岌岌可危。周武王姬發在呂望(薑子牙)的輔佐下,趁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之際,親率戰車300乘,虎賁3000人,甲士4.5萬人,直向朝歌進發。周軍和商軍交戰於牧野(今河南省境內)。周軍的戰車機動性強,勢不可擋,再加上商軍中的奴隸紛紛倒戈,商軍迅速潰敗。
紂王見大勢已去,登鹿台自焚,商朝滅亡。
到了春秋末期,一些大的諸侯國,已經擁有戰車4000乘以上。柏舉之戰中,吳軍和楚、秦軍交戰雙方出動的戰車在2000輛以上,足見車戰規模之大。
將車輛用於戰爭,是戰爭史上的一大進步,是社會發展進入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的必然結果,在戰爭史上豎起一座高大的裏程碑。
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由興到衰的發展曆程一樣,隨著弓箭射程的增大,機動作戰速度的提高,“人高馬大”的古代戰車顯得極不適應,作戰時成為主要的襲擊對象。曾經馳騁疆場、如排山倒海之勢的戰車,遭到了越來越大的威脅;而適應性強、在各種地形上都能機動的步兵和騎兵則取而代之,它們主宰冷兵器時代的戰場達幾千年之久。成吉斯汗的騎兵,剽悍的沙俄哥薩克騎兵,在廣袤的歐亞大陸留下了他們的足跡……。直到近代,步槍、機槍、火炮、坦克的出現,才使騎兵逐步退出了戰爭舞台。
從公元5世紀到19世紀初,是西方的中世紀和產業革命時期,相當於中國的南北朝到清代中葉。在這1400多年的漫長歲月裏,古代戰車已經退出曆史舞台,而近代戰車還沒有問世。戰車和車戰,處於一個“休眠時期”。其間,仍不乏將各種戰車用於戰場的實例,也不乏構思奇特的戰車方案。除中國古代使用的樓車、攻城車外,歐洲的一些發明家所設想的戰車也很有特色。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巨匠達·芬奇於1484年構思的戰車像個大草帽。而1588年意大利人拉·梅裏所畫的水陸兩用戰車,可算是兩棲車輛的最初設想。1855年,英國人J.科恩所設計的戰車,則像一個大頭盔,具有全麵的裝甲防護,以蒸汽機為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