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 人情讓我們聰慧明智(7)(2 / 2)

終於,我有了對於這位女性朋友的最佳答案,如果親人落水事件真的發生,我將含著熱淚艱難回答:“我救那個離我最近的親人!”

最後,在文尾,不信宗教的我將雙手合十祈禱:“上天啊,請不要讓任何一個男人在一生中遇到這樣一道難題。”即便有解,那也是撕心裂肺的疼痛!

人生中,會不斷麵臨抉擇。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之一的張平宜卻選擇了去救治一群特殊的人群。電視中的頒獎詞說:“蜀道難,蜀道難,台灣娘子上涼山。跨越海峽,跨越偏見,她抱起麻風村孤單的孩子,把無助的眼神柔化成對世界的希望。她看起來無比堅強,其實她的內心比誰都柔軟。”推選委員彭長城說:“為了一個底層群體的生活和尊嚴,為了打破這個群體的宿命,她勇敢地去挑戰去行動。她對人性的關懷和尊重,已到了捍衛的程度。”有的抉擇關乎個人,有的抉擇關乎群體。關乎個人,涉及小我;關於群體,張揚大我。

四合之首

普通人要過高質量的生活,也要有“四合”的境界,但首先是要“己和”!假如“己不合”,其他“三合”都是空中樓閣!

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北京滿學會會長閻崇年因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講述《清十二帝疑案》等引起了巨大的反響,此前默默無聞的他年過七旬卻成了明星學者,他對自己的成功有著獨到的見解。閻崇年的書房叫“四合書屋”,他解釋說一個人要成功必須“四合”皆備,即:天合、地合、人合、己合。查閱辭書,此處的“合”意為:投契、融洽、和諧。所謂天合指時機成熟,地合指環境優越,人合指人心所向,己合指身體健康。《孟子》裏說要成就一件事情必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兩相比較不難發現,閻崇年的說法中前三項也完全等同於孟子的說法,強調的都是外部的因素,而閻崇年“己合”之說是向來被人們所忽略的,在我看來“己合”應該被列為“四合”之首。

記得少時讀書,老師常說兩句話。一句是俗語: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另外一句就是:頭懸梁、錐刺股。這樣的話,老師隻釋大意並不詳解。長大後讀書,知道“懸梁”出於《漢書》,說孫敬好學,“晨夕不休,乃至眠睡疲寢,以繩子係頭,懸屋梁”;“刺股”出於《戰國策》,說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直讀得我頭皮發麻,脊背發涼,這簡直是自虐:精神可嘉,方式野蠻,是斷不可做楷模的!事實上,接受這樣傳統教育的人也很容易為學問事業走上極端。以《平凡的世界》《人生》聞名全國的西安作家路遙,就是因為殉道式的寫作導致身體透支罹患惡疾,42歲那年的冬季溘然長逝。那時,我還是一名大二學生,聽到他的死訊,一直視他為偶像的我萬分悲戚,心靈受到極大地震撼。是夜,刻苦好學的我特意給自己放假,不去教室上晚自習,而是到操場的單杠上做引體向上……隨後我又在操場徘徊良久,抬頭看明月皎皎、樹影斑駁,回首望情侶雙雙、竊竊私語,然而如此美麗寧謐的夜晚,路遙卻再也不能享受,我不禁眼眶潮濕!

餘秋雨有一篇叫《家住龍華》的散文,以沉痛的筆墨記述了兩位學者相繼謝世的故事。餘秋雨買菜回來,突然接到一個驚心的電話,是要他去龍華殯儀館參加陳旭麓教授的遺體告別儀式。在儀式上,陳教授女兒一句“爸爸,今天你的行裝又是我打點的,你走好,我不能攙扶你了……”令在場者無不潸然淚下。然而,更讓人悲戚的是,在送給陳旭麓教授挽聯中有一個叫王守稼的學者,他的名字卻被打上黑框。餘秋雨驚問他人何故,有人告訴他:“王守稼在給陳旭麓先生送挽聯後接受手術,沒有成功。明天在這裏,要為王守稼副教授舉行遺體告別儀式。”而王守稼隻有46歲,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曆史學家。這兩位都是史學界的佼佼者,然而最終卻因勞累過度遽然辭世,“死者長已兮,生者何戚戚!”“己不合”留給世間多少悲傷遺憾!

報載北京有10萬大學生患有憂鬱症,自殺的人數逐年增加,這實在是讓人扼腕的數字。生活節奏快了、競爭壓力大,這的確是客觀因素,但是,如何調理身心以適應社會需求並積極參與競爭就顯得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