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作品的意境來講,悲劇比喜劇更能觸動人的心靈,可是,從人類情感來講,以悲劇結束,實在是讓人抱憾終身。許多偉大的作品,由於現實狀況和作者設計,以致悲劇會成為永遠。
餘光中可不願意自己的鄉愁成為永遠。2007年3月27日晚上,餘光中在北師大珠海分校講座完後,與傅天虹啜飲咖啡,他動情地說:“《鄉愁》是20世紀70年代初在台北舊居花20分鍾一揮而就的。寫完覺得還未盡興,所以一開始未著急發表。這首詩的寫作靠的不是靈感,此前情感已積累了20年。20多年前離開大陸直到寫作那一刻的感情一直無從表達。”說到這裏,餘光中的表情由沉重變得輕鬆,情不自禁地提起筆來,在身邊的一張小紙上,為他的鄉愁詩又增添了最後一節。這一段真是神來之筆,與原詩匹配得天衣無縫。
最近幾年,台灣與大陸之間的交流互動日益頻繁,不論是經貿往來、學術交流,還是旅遊觀光,等等,來這頭和去那頭的人越來越多,餘光中此詩一添,不但更符合海峽兩岸的現實狀況,也讓餘光中沉鬱頓挫的鄉愁情緒中終於閃現出明亮、愉快與激越的因子——這才是鄉愁真正的歸宿。
鄉愁(完整版)
餘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而未來,
鄉愁是一座長長的橋,
我去那頭,
你來這頭。
(此文為霍忠義與張曉紅合作撰寫。)
《鄉愁》已成經典,並廣為流傳。餘光中修改的新詩,反而知道的人很少。少年多夢,總想離開家鄉,離開父母;而年老了,卻無限眷顧家鄉。很多人年老後倒要回家鄉去居住。那是因為,家鄉不僅有鄉愁,還有我們童年留下的腳印、睡過的老屋和歡快的時光。
誠信在向我們叫板
傷害事件越來越多,心靈壁壘越築越高,誠信開始向我們叫板!
2002年3月19日,到西安參加糖酒貿易會的成都林新生總經理隨身攜帶的裝有巨額現金、股票賬戶卡等重要資料的密碼箱被竊。林總報案後帶著深深地遺憾走了。
3月23日下午,一個操著陝西口音的男子從西安打電話到林新生的家中稱他撿到了密碼箱並發現了林的電話,林核對包中物件後覺得正確無誤。憑著多年搏擊商海的經驗,他覺得其中肯定有詐,當男子詢問如何還包時,林說“你給我送到成都來”。其實當時林已經不打算要這個包了。27日,林再次接到男子的電話說他已經到成都車站。林立刻向當地公安機關報警並帶手下到車站捉拿該男子。
見了麵才知該男子是一名保潔員,他在糖酒會會場後麵清理垃圾時發現了被小偷丟棄的密碼箱。
該男子叫龔德銀,是進城打工的一名普通陝西農民。他家裏的經濟條件相當不好。
不久,《實話實說》欄目邀請龔德銀等做了一期節目,在節目上大家都講到林總為了表達謝意曾經給了龔德銀4000塊錢,但被拒收。
幾天後,回到西安的龔德銀麵對媒體又“實話實說”:其實當時他收了林總的感謝錢。因為大家覺得說出此事,他行為的衝擊力會大打折扣,可是,不說出來他的誠實和靈魂都要打折扣。
2002年12月5日,中央電視台《講述》欄目以“誠信”為題做了一次節目,再次邀請龔德銀做嘉賓。12月7日,回到西安的龔德銀受誠信話題的影響,決定到西安火車站做個測試。在站口,當他向每一位費力扛著大包小包的旅客麵帶微笑伸出援助之手時,無一例外地被拒絕,人們甚至唯恐避之不及,他看見的是警惕的目光和鄙視的神情;當龔德銀嚐試借別人手機一用時,均遭拒絕,其中一個好心的學生說:“我的手機不能借,我的電話磁卡可以借給你用。”而當龔德銀想把自己的手機借給在磁卡電話機旁排起長隊等候的人們時,他們都不耐煩地說:“少來這一套。”
傷害事件越來越多,心靈壁壘越築越高,誠信開始向我們叫板!
誠信成為大問題。“防災減災日”我們經常會收到國家減災委溫馨提醒:時刻注意身邊風險,讓生活更加美好。這條短信,讓我有感動,更多感慨。當然,當下的中國人,首先自己要具有防災意識,其次,我們希望別人也要有防災意識。可以說,要有效減少災害,這兩者缺一不可。首先,是自我防護意識。任何災難,隻要自己防護,都將大大減少損害。不論是天災,還是人禍。多數時候,由於我們過於信任周圍的環境,對災害缺乏必要的防範,結果就會傷及自己。古人說:防人之心不可無!簡直說到極致。其次,就是周圍環境。我們周遭的環境,大致有兩點最為缺乏:誠信與敬業。中國人受到的一切傷害,其實都與此相關:誠信缺失和敬業意識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