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富士山?(5)(2 / 3)

迷你富士的構造並不是隨意用土堆積而成。其條件是:山頂的表麵必須有從富士山搬運來的熔岩石和泥土;必須要有登山道;必須要有五合目的中道;山頂上必須要有用文字篆刻的淺間神社等字樣的石碑。如果有條件的話,再配上五合目上的小禦神社、七合目上的烏帽子岩、山裾裏有作為胎內的洞窟,那就更為完美了。

據日本研究者統計,僅東京都就有77座富士塚(迷你富士)。東京都周邊的埼玉縣更多,有196座。東京都文京區的音羽富士,坐落在護國寺內。護國寺是寺院,富士塚放置於寺院,從神佛分離的視角來看是非常奇特的。但很多日本人並沒有注意這點。再如東京都目黑區內的目黑富士就坐落在冰川神社內。

作為富士文化的一環,日本人還將“原像富士山”同化在“寫像富士山”中。如熊本市的成趣園(水前寺公園),就是模仿富士山的圓錐形,建造了築山。《敕撰和歌集》將富士山的噴火,比擬燒焦身體的戀愛。《義楚六帖》將富士山的石砂流下的聲音,比擬諸寶的音樂。這正如大正期的俳人河東碧梧桐所說,沒有“處富士”(ところ富士),是土地的恥辱。富士山是日本人共有的心相風景。日本人對“處富士”的執著,表明了日本人將心中的富士與原像富士同化,是一種連帶感和同族意識的表現。

(十五) 一種宗教式的幸福

1920年(大正九年)4月刊行的《日本及日本人》雜誌的增刊號主題是“百年後的日本”。在增刊號中,當時的知識人和文化人對日本百年後的未來進行了預測。電動車椅子、消防車、移動房、海底水族館、電視電話等都屬於預測的對象。可以想見,這些預測在日本都實現了。有趣的是增刊號中,也有好幾幅是預測百年後環境破壞的插圖。其中一幅插圖是日本著名文化人長穀川如是閑的弟弟、畫家大野靜方(1882~1944年)畫的“富士山切崩”圖。圖的左上方寫有“極端的自然破壞”字樣,引人注目。

《百年後的日本》刊行後的15年,即1935年,有日本某施工部門向當時的內務省申請了一個富士山改造計劃:在吉田口到五合目之間,挖掘地下隧道,通行纜車。幸運的是這個宏大的計劃沒有被批準。到了1963年,又有部門舊話重提,再次申請建設富士山地下纜車。這回是從五合目一直到山頂,計劃更龐大。但到最後,這個申請也以保護自然的理由被拒絕。現在想來,如果這些地下纜車的計劃都得以實施的話,富士山切崩就不是一個插圖的問題了,而是一個現實的問題了。

1972年,前首相田中角榮發表《日本列島改造論》,日本進入大改造大開發的階段。富士山周邊也不能幸免。5年之後,寫富士山最為出色的現代詩人草野心平發表《富士山裂紋》的詩章:

富士呀

你更淒烈一點吧

富士呀,你快噴火吧,袒露V字型。

富士呀,你露出裂紋吧

亮出你的恥部

日本人這樣解讀這首詩:富士山的“裂紋”象征女性生殖器,“V字型”象征恥部。

富士山是女神,是女體,這是日本古來信仰。這個信仰雖然在這首詩裏得以複活,但卻添加了現代日本人的憤怒。

日本登山家、隨筆家小島鳥水(1873~1948年),是第一任日本山嶽會的會長,他還是日本人最初登上槍嶽的登頂者,他對富士山有如下三個經典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