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眼前的富士山,使人想起創世紀第一章。有人想踏進嗎?沒有人,這是塊不應該被汙染的地方。
第二,不用說,日本是火山國。火山的女王是富士山。沒有富士山就沒有火山、沒有火山就沒有日本。富士山是依據造化的構思,是將日本國土具象化的美術品典型。
第三,富士山是結果,是絕頂。因而是菩薩,是如來。
再聯想到江戶時代的登山家們,對富士山登山道以外的地方,絕不踏進一步,就是怕山麓被汙染,失去靈性。
這一說法被現代日本人所繼承。如有日本人認為:富士山的情趣,不在於攀登,而在於眺望。從東京的家中、從橫濱的家中、從琦玉的家中,每天早上觀察富士山,已經成為部分日本人的生活習慣了。有的日本人還將當天觀察結果記錄下來,彙總成《富士見日記》在網上發表。宏偉山脊的棱線之美,冬日時節的銀裝素裹,是富士山最迷人之處。據說根據10多年的記錄來看,首都圈年均有100天左右可以望到富士山。
作家永井荷風就寫有《夕陽——附富士遠眺》優美散文:
在富士遠眺之中,最好是初夏或晚秋時節,在夕陽的映照下呈現出的雲霞輝五光,山巒生紫煙,天空像著了火似的通紅通紅的景色。
而位於已滿周年的東京都墨田區的“天空數”,很多遊客都看到夕陽西下時富士山頂的奇景。日本人說,那是一種幸福,一種宗教式的幸福。
(十六) 睡姿優雅帶來可怖?
2013年6月22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將富士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富士山成了日本繼2011年的岩手縣平泉後的又一個世界文化遺產。集聖山、靈山、信仰山、文學山、繪畫山為一體的富士山,這回總算如願以償。神情已麻木的日本人,雖也興奮但已很勉強。精神已不在的日本人,雖也激動但也難飾倦意。因為一個世紀性的問題,依然不依不饒地橫在日本人的麵前,富士山何以成了日本人的信仰之源?
山麓素行出生100年後,本居宣長出生。100年後,吉田鬆陰出生。1622年—1730年—1830年。日本每百年國粹主義就會喧鬧一陣。讀過山麓素行著作的石原莞爾,終於又在百年後一手策劃了九一八事變(日本稱“滿洲事變”)。不可忘記的是這四名“國粹者”,都把富士山作為某種東西融進日本精神,再悄悄地植入意識形態,這是令人生厭的地方。
實際上日本人對富士山也是亦愛亦畏。也許現在這沉睡的美姿,或許係著島國日本的命脈。愈看她睡姿的優美,愈發害怕她醒來時分的可怖和可懼。2011年3月11日東日本大地震後,富士山的火山爆發變得愈發現實可信。火焰、岩漿、火山灰,可以使東京不複存在。這並不聳人聽聞。2013年4月,日本科學家發現富士山山體出現異變,一條長300米、寬約10米的裂縫,讓日本人擔驚受怕。
然而這就像小泉八雲在《登富士山》一文中所說:
從遠處看富士山的美,不是由死亡和痛苦的力量所創造出來的嗎?難道類似人類理想的一切事物,透過那層由我們繼承下來具有紀念性質的魔力的迷霧,回過頭去看不也是死亡的成品嗎?
這或許就是富士文化的個性了。並不都是美麗,並不都是壯觀。更本質的可能是痛苦,可能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