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舞妓狂言《爭風吃醋》中,有這樣的膾炙人口的台詞:
西有富士嶺,北有築波山。
兩者不相上下,宛若伊達小袖。
京都的俳人與謝蕪村回想著自己的江戶之旅,留下了生動鮮活的千古名句:
新綠葉叢淹沒中,
隻餘富士一孤峰。
在江戶時代的安永年間出版的一部提名《名所方角集》的俳句集裏,在富士遠眺的題目下,輯錄了如下幾首俳句:
明月皎皎駿河町,朦朧可見富士影。(素龍作)
富士山頂雪飄飄,此景五分屬江戶。(立誌作)
今日除夕,遠眺富士,以忘舊年。(寶馬作)
當然,提及富士詩歌,不能忘記的是太田道灌(1432~1486年)的詩作。這位江戶城的最初打造者,在回答天皇問及他的住居情況時,用詩歌回稟了天皇:
下臣之隱庵,近海連鬆原。
富士山雄姿,隔窗入眼簾。
原來,居住在京都的天皇,對富士山並不知情。而對這位風流倜儻的戰國武將來說,富士山卻成了自家屋簷下日常風景的一部分,用他的詩話來說是“隱庵”。
有“日本李杜”之稱的石川丈山(1583~1672年),寫有漢詩的富士山,堪稱漢詩傑作:
仙客來遊雲外巔,神龍棲老洞中淵。
雪如紈素煙如柄,白扇倒懸東海天。
後人常說的富士山“扇懸東海”就是出自這首詩。把宏偉的富士山形容成一把手搖紙扇,這裏玩的是輕巧與微縮,表現了萬物先往小裏縮的民族性。“白發三千丈”之類的並不是他們的最愛與擅長。
詩人北原白秋(1885~1942年)也是在看了富士山後被其秀麗感所迷惑。在這之前詩人對富士山一點也不關心。為了能寫出更多更好的富士詩作,他特地搬家至每天能看到富士山的三浦岬附近。後來與人妻私通,被其丈夫以通奸罪告發,但仍堅持創作富士詩歌。最後得了白內障,看不見富士山了,就以他人敘說的富士加以詠唱。他的名作《戀情》小詩,表麵上是寫一位姑娘,但實際上是寫那光彩熠熠的富士山:
跳舞的那個姑娘
你,隻有你,
在昏暗中光彩熠熠。
有日本評論家說,富士山在北原白秋的心中是永遠的生。
當然,不能忘記的還有草野心平的《富士山 作品第九》:
莽原吞息。
鬼鏡的月。
清澈鮮明。
(十一) 作為小說的富士山文化
日本最早的故事作品是《竹取物語》。其結尾處有寫富士山頂上的煙:
駿河之國的富士山頂燃燒起了不死藥的煙,至今還縷縷上升。
據考證,這是對富士“貞觀大噴火”的描述,有了最初的“科學考察”的意味。
而稍後的《伊勢物語》中的主角在原業平是個有名的好色美男子。生涯中他與女性纏綿的人數據說達到了3733人。為什麼是3733這個數字。據說這個數字相當於富士山的高度。千年前的日本人就會玩黑色幽默?難以入信。但富士山接近這個高度倒也是事實。
問題在於《源氏物語》。這部集日本故事的大成,號稱世界最早的長篇小說,有寫富士山嗎?人們的關心度自然會很高。為此日本的源氏學者們考證來考證去,終於發現了在全卷54帕中,有兩處提到了富士山,一處是在“若紫”卷:
賞玩之後,源氏公子回到寺內,誦了一會經。近正午時,便開始擔心瘧疾是否發作。隨從說道:“公子不如到外去散散心,倒可忘掉那病根也未可知。”他便依言出得寺來,登上後山,向京城方向眺望。但見雲霞滿天,四處彌漫;萬木蔥蘢,時隱時現。他讚道:“真像畫兒一般。住在裏麵的人,定如神仙般無憂無慮。”隨從中有人言道:“這風景還算不上最好的。如果公子再走遠些,到那高山大海邊去,一定更是開心,那光景才勝似圖畫呢。譬如東國的富士山,某某嶽等。”也有人將西部的某浦、某礬的風景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來。這些人說東道西,好讓公子釋懷,終於忘了瘧疾。
這裏,從隨從的口中提到了“東國的富士山”。照理說,身居京都城的作者紫式部是看不到富士山的。她是從哪裏來的富士意象?這是個謎。是當時時有所聞的富士大噴火?如是這樣的話,富士山應該是個恐怖的形象。又從何而來“勝似圖畫”的“光景”? 實際上不但紫式部沒有看到過富士山,最終連源氏公子也沒有見過富士山。他的一生都是在西國度過的。如攝津的須磨、播磨的明石等地碾轉往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