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料,他這樣一琢磨,一年之內,還真做出了兩件讓人刮目相看的事情,以至於直接改變了他的命運。
第一件事情,就是搞清楚了子虛鎮的來曆。
子虛鎮的領導,在外麵經常遇到這樣的尷尬,對方一聽說是子虛鎮,都很驚訝:“子虛鎮?就是烏有鄉吧?這個鎮名字怎麼來的?”
領導們常常無言以對。
趙亮有一次下鄉,要過一條河,在等渡船的時候,無意中聽人說,這個渡口,叫做申公渡。趙亮沒有聽清楚,又重複了問了一次,方才明白。
趙亮便到處請教這個地名的來曆。一般人也說不清楚。
當地一個90多歲的老人,難得的頭腦清晰,他告訴趙亮:“反正是一個名人,古時候的一個名人,姓申,在這裏帶兵鎮守渡口,遇到他的一個朋友,被楚國國王追殺,他講義氣,將朋友放過去,所以叫申公渡。”
聽到老人這麼一說,趙亮便明白了,這是說的伍子胥的故事。
伍子胥生活在春秋末年的楚平王時代。伍子胥的父親,是太子的師傅。有時候,皇帝(大王)最大的敵人是太子,楚平王懷疑太子謀反,殺了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本來想要斬草除根,殺掉伍子胥的,想不到伍子胥是屬狗鼻子的,警惕性高,提前逃跑了。
伍子胥估計大道已經被封鎖,就利用楚國湖泊縱橫的特點,從楚國都城郢,駕駛一葉便舟,倉皇逃入長江的岔河,橫渡長江,到達江南一個渡口。此時,在渡口把守的將軍申包胥正在欣賞仲秋晨色,突然想到一首流行詩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從之,道阻且右;溯遊從之,宛在水中沚
恍惚之間,伊人從對岸河堤走下了河灘,又走到沙洲之上,慢慢向自己走來。待他清醒過來,驚奇地看到,開襠褲朋友伍子胥,已經婷婷然,站在自己麵前,就像後世所言:玉樹臨風。申包胥十分開心,當即大開酒宴,請他開懷暢飲。伍子胥縱然狡猾,對申包胥卻不設防,喝得興起,且歌且舞,拔出劍來,發出毒誓,一定要為父兄報仇。申包胥聽了,感慨不已,打擊瓦盆奏樂,邊打邊鼓勵說:“你的誌向,像天上的雲彩,煥發出迷人的光芒。為父兄報仇,是孝悌之舉,連老天爺都應該支持你,希望你一諾千金,說到做到,我會靜靜地在這裏等著你,為你點讚。”
雖說那時候的酒度數不高,總還是有酒精含量,伍子胥在酒精的作用下,開始吹牛,慷慨而歌:“楚國國王無道,我一定要到吳國借兵,帶兵回來,滅掉楚國。”
申包胥聽了,對於他的誌向表示讚賞,同時嚴正地表明自己的立場:“你要報仇,我不攔你。但是,這個名垂史冊的遊戲,你一個人當演員,太單調了,需要我們兩個來玩。我是楚國王族親戚,你滅掉楚國後,我來拯救楚國。”兩個兄弟,喝得醉醺醺的,上演惺惺相惜十裏相送,方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後來,伍子胥果然帶領吳國大軍殺到了楚國都城,新國王嚇得流落他鄉,伍子胥將楚平屍體王從墓地裏麵挖出來,鞭屍三百,以泄心頭之恨。
故事總是很好玩的。申包胥終於等到了一顯身手為國盡忠的好機遇,主動請纓,到秦國去求援。秦國一時不願介入楚國吳國的糾紛,不願意出兵。申包胥在秦國哭了七天七夜,水米未進,(此處有疑,現代科學表明,絕食不喝水,撐不到七天,或許人類現在功能退化也不可知,留存備考。)感動秦國國王,方才得了救兵,浩浩蕩蕩殺回去救了楚國。這就是著名的申包胥哭秦庭,申包胥終於抓住機會,擠進了史書。
子虛鎮,一定是子胥鎮。趙亮抑製不住內心的興奮,四處尋訪,還到縣裏的檔案館文化館圖書館找了很多材料,掌握了詳實的證據,最後寫了一篇《子虛鎮來曆考》,從十個方麵,證明了子虛鎮是伍子胥的故鄉,原來的名字就是子胥鎮,後來人沒有文化,以訛傳訛,最後弄成了子虛鎮。此文在縣裏最權威的平安日報上刊出,後來又被省報轉載。
趙亮的考證,石破天驚,引起了縣城考古界、文化界、宣傳界的高度重視,得到了專家們的充分肯定。
縣裏宣傳部出麵,牽頭專門組織了一次研討會,邀請了省會三江鎮的專家教授和本地的一些文人,來研討子虛鎮的名稱來曆。幸好這些專家的出場費並不高,就由子虛鎮承擔下來。
在一番謙讓之後,滿頭白發的社科院專家金老師慢條斯理地開口了,隻是聲音小得很,大家隻有張大耳朵,屏著呼吸,才聽得到:“申包胥、伍子胥,兩個曆史人物,具有重大的曆史人文價值,他們是忠孝節義的代表。伍子胥為父兄報仇,留下了一夜白頭的佳話,集中體現了我們民族孝順父母,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是孝文化之源。而申包胥大義放行,比關公華容道義釋曹操早700年,更能體現義,他出使秦國,苦求秦國發兵,拯救楚國,是忠的典型。申包胥一個人,完全是忠義文化的化身。”
南天大學曆史係鐵主任倒是聲音洪亮,快人快語:“金老師說得好,很有高度,給我們的研討定了調子。我概括起來說,申包胥伍子胥文化,比三國文化更具備典型意義,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桃園結義,隻是一個江湖文化的體現,沒有多大的積極社會意義,而雙胥文化,更值得挖掘。一定要深度挖掘,好好宣傳,形成全社會關注的重點,打響子虛鎮的品牌。”
專家們激情被點燃,慷慨激昂起來,七嘴八舌地建議:
“縣裏向國家打報告,申請恢複子胥鎮本名。”
“派出文化幹部,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將與這兩個人有關的曆史文化傳說搶救出來。有些傳說,時間長了,就走樣了,把人名都搞錯,張冠李戴的情形時有發生,這次要大膽地把關於申包胥伍子胥的傳說全麵整理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