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握機遇“化危為機”(2 / 2)

對於現代金融而言,虛擬經濟從過去依附於實體經濟,逐漸成長為相對獨立的自我循環經濟體。

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判斷,值得高度關注的是,危機也是產業革命的催化劑。經濟危機是舊經濟結構缺陷的破壞性爆發。因此危機常常是經濟結構調整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起點。在後危機時代,很多國家都在思考如何改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找到拉動經濟走出低穀的新增長支柱、新產業。

美國總統奧巴馬從參選之日開始,就把新能源作為振興經濟的重要抓手,希望能通過發展“低碳經濟”①實現美國經濟轉型,帶動經濟走出低穀,搶占世界經濟製高點。對於中國來說,發展“低碳經濟”、促進節能減排,也是我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雖然目前中國的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尚未完成,但是資源和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主要的製約瓶頸,近年來“中國因素”也成為國際投機商炒作能源價格的重要題材。②如何化解矛盾、突破製約瓶頸,關鍵在於要有效降低經濟發展對傳統能源的高度依賴,而“低碳經濟”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當前,低碳經濟和低碳技術被普遍認為是繼信息技術革命之後的全球第五次科技浪潮。在工業化革命中,由於中國喪失了機遇導致百年落後,但是在信息技術革命中,我們趕上了快車,受益很大;目前低碳經濟正在蓬勃興起,如果把握好這個機遇,很可能為中國實現跨越式發展、趕超先進國家贏得難得契機。這無論對於中國企業還是銀行,都是不能錯過的一個曆史性機遇,必須高度重視並提前籌劃布局。

①“低碳經濟”近年來國際社會應對由於人類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導致環境惡化和全球氣候災害性變化而提出的新概念。具體來說,就是通過技術和製度創新,改變長期以來嚴重依賴化石能源的經濟發展模式,實現低能耗、低排放、低汙染的可持續發展。“低碳經濟”最早正式出現在2003年英國政府能源白皮書中,近年來很快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將2008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定為“轉變傳統觀念,推行低碳經濟”。

②專家研究顯示,1980~2000年間,我國能源需求與GDP之間的彈性係數為0.43。到2000~2005年間,一次能耗從每年13.86億噸標準煤上升到22.25億噸標準煤,彈性係數則超過了1.0(可持續發展要求彈性係數低於0.5),其中電力更達到1.4。如果持續這樣的彈性係數水平,2020年年能耗將超出50億噸標準煤,大量能源將依賴進口,能源安全麵臨嚴重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