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握機遇“化危為機”(1 / 2)

危機並不都是壞事。在美國《韋氏大詞典》中危機的解釋是“變好或變壞的轉折點”。“禍兮,福之所倚”,中國傳統哲學也是將每一個事件甚至不好的事情(禍)都視為一種機會或可能。對於企業來說,危機實際上也意味著新的機遇和新的起點。

危機帶來外部市場的新格局和新機會。通常每一次大範圍的經濟金融危機,都是對舊有經濟金融體係格局的一次大的衝擊或解構。原有的結構性矛盾和深層次問題在危機中得到暴露,舊的運行機製和市場格局被改變乃至破壞。這種劇烈的震蕩通常也是市場經濟自我調整機製的一個組成部分,舊的格局被衝擊或破壞之後,必然催生出新的格局,帶來新的、更有活力的增長點,這是一個新陳代謝的良性過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危機並不都是壞事,在後危機時代隻要善於抓住新的機會、把握新的增長點,那麼危機對於銀行、企業來說就意味著一個新的市場機會,是改變市場格局、超越同業的一個新的契機。因此,有準備的企業往往能夠在後危機時代脫穎而出。

危機促進企業自身機體的革舊鼎新。危機可能會帶來重大損失,但是經過危機的洗禮,企業能夠更加清晰、客觀、全麵地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矯正或清除自身機體中落後的因素,例如僵化的管理模式、陳舊的觀念意識、不合理的製度流程、缺乏競爭力的產品、因循守成的組織惰性等等。曆史上許許多多案例都表明,危機是觸發變革的最大動力,國家如此,企業也是如此。經曆過危機並成功實現變革轉型的企業,最終往往迎來涅槃式的新生。卓越的百年企業,也正是在經曆一次又一次的危機和變革的曆程中,不斷實現自我超越的。

把握後危機時代中國經濟金融發展的曆史性機遇。從這次全球金融危機的情況來看,雖然我國商業銀行也蒙受了一定的損失,但是總體來看是經受住了衝擊,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在危機之後還第一次躋身全球市值排名前3名。進入“後危機時代”,世界經濟金融版圖已經發生變化,新的金融生態和競爭格局正在逐漸形成。中國成為全球經濟率先複蘇的亮點,中國金融也保持平穩向好的勢頭。應該說,這次危機對於中國銀行業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契機。所謂“契機”,並不是說我們銀行排名又上升了多少位,或者說有機會到海外抄底買“便宜貨”,而是說我們在自身受影響不大、實現率先複蘇的同時,有機會通過這次危機的鮮活案例,汲取正反兩方麵的經驗教訓,從中找出金融發展內在規律,減少試錯成本,進而更好地思考和謀劃自身未來發展,在後危機時代的國際金融競爭中爭取有利地位。

中國銀行業走出去,必然麵臨收購問題。收購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財務性收購,專門尋找一些有潛在財務價值的公司,收購後進行重組,再把公司賣掉。一種是戰略性收購,收購的目的是實現銀行的發展戰略,擴展銀行的服務功能,開辟新的市場領域,無論股權多少,將會長期持有。中國的銀行要想走好收購之路,根據目前的發展趨勢判斷,可行的策略是要堅持戰略性收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