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機管理的價值在於危機來臨之前的行動,今天的措施已經解決不了昨天的問題,而隻能承受,因為昨天的事情是不可改變的。一個銀行、一家企業要樹立理性、穩健和審慎的危機管理理念,通過“強身健體”和積極預防,保證不犯錯或者少犯錯,守住底線,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才能立於不敗之地;就算受到危機的波及,隻要能夠比別人晚一步倒下,那麼就能夠贏得更多的生存機會。
危機管理的價值在於危機來臨之前的行動,今天的措施已經解決不了昨天的問題,因為昨天的事情是不可改變的。守住底線,在危機來臨的時候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隻要能夠比別人晚一步倒下,那麼就能夠贏得更多的生存機會。
具體到危機管理的實務中,預防危機需要側重做好以下幾個環節工作:
第一,危機識別。要對可能引發危機的各種風險進行逐一甄別、確認和評估,按照發生頻度、烈度等進行多維排列(例如區分低頻高損、高頻低損等類別),並製定相應的化解、轉移、緩釋等事前控製措施。要確保高級管理層和相關崗位管理人員都了解和認知這些潛在危機。
第二,危機預警。建立關鍵風險指標監測體係(KRI),結合曆史數據和專家資源對出現的風險預警進行甄別判斷,形成危機預警信號,啟動相應的預控管理措施。
第三,應急計劃和情景模擬。主要是危機出現以後如何有效組織和調動企業的相關資源進行應對,要根據重要性、可能性以及企業自身能力進行統籌安排。同時,模擬可能出現的危機情景,對可能出現的危機進行沙盤推演或者實地演練,進而完善危機應對計劃。近年來,國內銀行在一些關鍵業務領域也開始建立定期化的應急演練機製。
第四,壓力測試。壓力測試是一種定量分析方法,通常是基於大量的數據建立模型,結合專家判斷,設置不同的危機情景進行測算,定量化地分析和研判危機可能帶來的影響。針對這次金融危機的影響,巴塞爾委員會在2009年5月發布了《壓力測試實踐和監管的有效原則》,指出壓力測試是銀行在開展內部風險管理和資本規劃時采用的非常重要的工具,並針對本次金融危機中暴露出的問題提出了銀行在與壓力測試有關的公司治理結構、壓力測試的方案設計和實施等方麵所應遵循的一係列原則。從國內銀行的實踐來看,近年來不少銀行已陸續開展了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等壓力測試工作,在技術準備和運用技能等方麵有了明顯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