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今天的對策解決不了昨天的問題(1 / 2)

在科學認識危機的基礎上,危機管理的含義逐漸清晰了。我們的傳統觀念通常將危機管理理解為是對已經發生的危機事件進行應對處置。實際上,這僅僅是危機管理中的一個環節。科學意義上的危機管理,是對危機狀態的過程管理。也就是說,就是要將管理領域和控製措施向前延伸,覆蓋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全過程管理。在事前對可能導致危機發生的因素進行主動的識別、分析並製定預案;在危機發生時(事中)啟動應急機製,以迅速有效的方法將危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在危機平息後進行總結(後評價)和改進,從危機中發現新的發展機遇等等。①

人們通常將危機管理簡單理解為發生了的危機事件進行應對處置。實際上,這隻是危機管理的一個環節。科學意義上的危機管理,是對危機狀態的過程管理。

①著名學者羅伯特·希斯在《危機管理》中將危機管理界定為對危機事前、事中、事後所有方麵的管理。他認為有效的危機管理由5個方麵組成:轉移或縮減危機的來源、範圍和影響;提高危機初始管理的地位;改進對危機衝擊的反應管理:完善修複管理,以能迅速有效地減輕危機造成的損害;提高有效生存與反應的恢複力。參見羅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譯:《危機管理》,中信出版社,2003年。

現代危機管理理論發端於20世紀60年代,作為一門新興的管理學分支學科,在80年代以後隨著社會危機事件不斷增多而快速發展起來,相關研究日趨活躍,雖然相關理論還不盡完善,但是研究成果已經廣泛運用到公共管理、企業管理等各個領域。

從企業危機管理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來看,避免危機是上策,應對危機是中策,承受危機是下策。對危機的事前防範和規避,往往是危機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實際上卻是危機管理中最重要的環節,危機發生前的主動管理要比發生後的應對處置更有效、成本更低。在中國古代哲學中有很多關於危機事前防範的睿智哲言。例如《周易·既濟》中有言:“水在火上,既濟。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荀子·大略》中有言:“豫則禍不生。”說的都是這個道理。

避免危機是上策,應對危機是中策,承受危機是下策。對危機的事前防範和規避,往往是危機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視的環節。前麵在本書導言中談到中國傳統中醫理論的“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論。我理解,“治未病”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麵:首先是“未病先防”,就是在疾病出現之前強身健體,或者在出現某些疾病征兆的情況下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防止疾病發生;其次是“既病防變”,就是在疾病發生早期還不嚴重的時候就積極治療,防止小病演變為沉屙。現代醫學理論印證了這個道理,通常器質性的病變都是從非器質性的階段逐漸發展變化而來,在非器質性階段治療相對容易、效果也好,而一旦進入器質性病變階段,治療就困難多了。實際上企業也正像一個人的機體,“治未病”也是企業危機管理的首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