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出了地鐵中山大學站之後,左轉,然後一直向前走,在十字路口右轉……”通過電話,袁偉時不厭其煩地為我指點著去他家的路。
“嗯,先左轉,然後再右轉,很多人都是這樣的,先左後右。”
退休之前,袁偉時是中山大學哲學係教授,但他最為人稱道的成就是對中國近現代史的研究。在《中國現代思想散論》、《帝國落日:晚清大變局》和最近出版的《告別中世紀:五四文獻選萃與解讀》等幾部著述中,他對慈禧、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梁啟超、孫中山、陳炯明這些晚清至民國時期人物的重新詮釋令人耳目一新。他說,他的研究領域本來是近現代哲學史,但研究哲學史最終會牽涉到思想史,而研究近現代思想史就不可能不去了解近現代的曆史人物。
這次談話長達五個小時,這位70多歲老人旺盛的精力令人吃驚。在提議一同散步時他說:“我每天晚飯後都要走一萬米,現在的年輕人反倒不能走路了。”我們穿過中山大學,一直走到珠江。一路上,他不斷向我介紹路旁建築的曆史。走到一個禮堂前,他說:“這就是當年孫中山對大學生說年輕人要立誌做大事而不是做大官的地方,今天(這句話中間)還應該加上‘不是賺大錢’。”
在珠江邊,當一對情侶踏著雙人自行車從身邊經過時,這位曆史學家的臉上流露出孩童般的快樂。之前他在住所聊起梁啟超時,特地跑到書房拿出收藏的梁啟超年譜來對我“炫耀”:“現在買不到的。”然後心滿意足地看著我滿臉的惆悵。在評價曆史事件和人物時,他就像一個年輕人,激烈甚至有些偏執。他知道自己也曾被一些人視為“全盤西化”論者,卻嘲笑他們:“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怎麼可能全盤西化?”隨即又說,“正因為不可能全盤西化,所以我們需要開放社會,隻需開放,因為不可能被同質化。”
他說:“晚清史和民國史都需要重修。”他又表示恐怕自己隻能做一些零散的研究了,精力、財力和人力都不夠。讓他有些難受的是,他不知道這項工作到底何時能夠開始,又何時能夠完成。
李翔:中國為什麼在中日甲午戰爭中失敗了?
袁偉時:失敗並非偶然,這是整個中國傳統社會製度和傳統文化釀造出的苦果,將失敗簡單歸咎於某一個人沒有太大意義。慈禧太後修頤和園用了將近3000萬兩銀子,其中挪用了不少海軍經費。北洋海軍哪裏還有足夠的經費?1888年海軍衙門和北洋艦隊正式成立後就不再買軍艦了。而日本海軍在1888年之後造了一批先進的軍艦,比中國軍艦速度更快,火力更強。慈禧太後修頤和園或李鴻章領導的淮軍、北洋海軍的腐敗當然是重要原因,但這一層還隻是表象,更根本的原因在於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