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糖和食鹽是食品工業常用的原料。在具有良好包裝的前提下,食糖和食鹽是穩定而耐藏的。但對散裝品,在溫度較高以及空氣相對濕度較大時,它們會發生融化、吸濕等質量劣變現象。
一、食糖的保藏
(一)白砂糖的質量標準
食糖既是食品工業的重要原料,又是供人們直接食用的食品。因此,保證食糖的質量具有重要意義。我國對生產的機製糖都製定有各種標準,例如白砂糖和綿白糖有國家標準,赤砂糖有部頒標準,普通紅糖在各產區都有各自的收購標準。
白砂糖是機製糖中的主要產品,也是商業銷售量最大的食糖。白砂糖純度高,含蔗糖99%以上,色澤潔白明亮,晶粒整齊、均勻、堅實,水分、雜質和還原糖含量均較低。按晶粒大小分為粗砂糖、中砂糖和細砂糖。粗砂糖多用於食品工業,中砂糖和細砂糖多供應市場。按國家標準,白砂糖分為優級、一級、二級,其質量標準如下。
1.感官質量指標
白砂糖的晶粒全部均勻、鬆散、幹燥,不含有色糖粒或糖塊。晶粒或水溶液的甜味應純正,不帶異味。溶解於潔淨水中為清亮的水溶液。
2.理化指標
(二)食糖的包裝
食糖是一種散狀、多直接食用的食品,為了保障食糖的衛生和數量上不受損失,在進入商業網之前,必須將它按一定的規格進行包裝。
根據糖的特性,應該選擇清潔、幹燥、結實的包裝材料。目前我國食糖包裝材料主要有麻袋、白布袋、蒲包和草袋等。麻袋多用於白砂糖,質地堅實,適宜長途運輸,每袋裝糖淨重100kg。白布袋清潔美觀,比較堅固,適宜盛裝直接食用的食糖,每袋裝糖淨重50kg。土製糖多用蒲包和草袋,但蒲包和草袋的堅固性、防潮性和衛生性都較差。近年來采用聚丙烯塑料編織袋包裝赤砂糖,其堅固性、防潮性和衛生性都有改進。但由於塑料編織袋表麵比較光滑,堆碼的層數受到限製。
食糖包裝時必須經過冷卻,否則易溶化;包裝封口必須嚴密,防止食糖漏出。
(三)食糖在運輸和儲存中的質量變化
由於各種食糖的化學成分不盡相同,其保藏穩定性也不同。一般白砂糖的成分純淨,比較容易保管;綿白糖中含有轉化糖,吸濕性較大;紅糖中非糖物質含量多,更不易保管。因而綿白糖和紅糖在運輸和儲存過程中,容易產生潮解、溶化、幹縮、結塊、變色和變味等現象。
1.食糖的潮解和溶化
食糖的潮解和溶化是因食糖吸濕後發生的兩種程度不同的質量變化。潮解是當空氣中的相對濕度大於食糖儲運所要求的相對濕度時,食糖即開始吸濕,使晶粒潮潤,色澤變暗,繼而糖粒發黏,失去幹燥鬆散性或發生黏結成塊的現象。相對濕度越大,糖粒吸濕量就越多,吸濕速度也越快,當吸濕量達到一定程度時,糖粒表麵的糖分便開始溶解,這時食糖就開始溶化,並逐漸由糖粒表麵滲入內部,輕者出現鹵包,嚴重時會產生流漿現象。
食糖之所以產生潮解和溶化現象,主要是由於食糖的化學成分、質量特點及外界環境的溫度和濕度等原因造成的。同一種食糖由於外界環境的溫度和濕度不同,其吸濕點(開始吸濕的起點)也不一樣。
2.食糖的幹縮和結塊
食糖受潮後含水量增高,當遇到幹燥的環境時,晶體表麵的水分迅速散失,達到較高的過飽和度,糖漿凝結,蔗糖分子重新結晶,糖粒與糖粒就相互黏結在一起,形成糖塊。結塊的時間越長或遭受的壓力越大,形成糖塊的硬層就越厚、越堅實,嚴重時可使整包食糖結成一個整塊。
含還原糖和水分較多、晶粒較細的赤砂糖、紅糖粉、綿白糖一旦受潮後,在幹燥的季節裏,更容易發生幹縮結塊現象。食糖的幹縮和結塊,多發生在幹燥低溫的冬季。幹縮結塊的食糖,遇到潮濕空氣或溫度上升,又會再吸濕,而且其吸濕性會比以前更大。
幹縮結塊後的食糖,不僅失去原有的光澤和疏鬆性,降低外觀品質,而且給銷售和食用帶來極大的不便,同時還會因重量減輕而增加損耗。在食糖儲運過程中,防止幹縮結塊的根本辦法,就是要控製適合的溫度和濕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