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滅亡時,蒙古軍隊進行了毀滅性的屠戮,據史料記載,蒙古軍隊攻靈州時,西夏有30萬軍民被殺,城郭付之一炬。駐鹽州時,四麵搜殺遺民,西夏人紛紛躲藏到深山之中挖洞避之,但免者百無一二,白骨蔽野。圍中興府時,成吉思汗下令對西夏居民“殄滅無遺,以死之,以滅之”,西夏王陵被摧毀,陵碑被砸碎,陵墓被挖掘一空。西夏境內千裏幾成赤地,造成長達30年之久難以恢複元氣的境地。西夏滅亡後,境內的黨項族人及其他民族的居民,是否被蒙古人斬盡殺絕了呢?從現有資料來看,有不少西夏人躲過了這場災難。
根據史料記載,中統二年(1261年),忽必烈平定渾都海叛亂後,在原西夏境內置西夏中興行省,省治設於中興府。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遷西夏中興行省於甘州,改稱甘肅行省,下設中興路,後又改為寧夏府路。這是“寧夏”之名正式使用之始。元朝政府還開始疏浚唐徠渠、漢延渠、秦家渠等舊有渠道,組織開墾中興、西涼、甘、肅、瓜、沙等州的土地,於是西夏遺民紛紛回歸家園,先後有四五萬人之多。元朝政府給回歸的西夏遺民發放糧食種子和農具,還在黃河中建造大船,用來接送歸降的西夏流散遺民。有位黨項人朵兒赤被忽必烈任命為中興路新民總管,開始招攬流落他鄉的黨項人。他上任後,開墾良田,興修水利,使寧夏等地的賦稅增加了數倍之多。忽必烈很滿意,升任他為營田使。西夏遺民有了這樣一位深受元朝統治者賞識的官員,對當時流落他鄉的西夏遺民產生了極大的吸引力,加上西夏滅亡後,元蒙統治者內部發生爭奪汗位的鬥爭,西夏地區統治鬆弛,黨項人開始返回家園。
西夏滅亡後,原西夏國境內究竟有多少遺民?尚無現成的統計資料。但可以從刻印佛經的數量,施散西夏文佛經的地域範圍來考察其梗概。西夏國俗,國中所有人都要敬奉僧人,如果有女子未嫁,都要先嫁給僧侶,然後才能正式婚配。西夏滅亡後,這種習俗一直流傳到元代中期。元著名學者馬祖常寫的《河西歌》雲:“賀蘭山下河西地,女郎十八梳高髻,莤根染衣光如霞,卻召瞿曇作夫婿。”瞿曇為佛的代名詞,這裏指僧人。從這首詩裏可以看出西夏故都中興府一帶,在元代依然有大量的西夏遺民過著舊日的佛事生活。從元朝刻印西夏文大藏經的數量及施經地區,也可以看出寧夏、甘肅一帶西夏遺民的情況,元代先後五次,共印190部,每部以3620卷計,共印687800卷。數量如此巨大的佛經施於寧夏等地,說明元代寧夏、甘肅等地西夏遺民數量相當可觀。
黨項人中也有相當一部分融入了蒙古族。據《蒙古秘史》記載:“豬兒年成吉思汗崩,後將唐兀賜百姓,多分與了也遂合敦。”也遂是成吉思汗的寵妃,攻打西夏時,一直陪伴在成吉思汗左右,成吉思汗念其辛苦,下令將西夏投降軍民多分一部分給她當奴隸。因此有一部分西夏人變成了蒙古人。在鄂爾多斯台地的邊緣,內蒙古鄂托克前旗的布拉格蘇木、鄂托克旗的巴音陶亥鄉和查布蘇木聚居著一部分黨項族後裔。他們已按漢族習俗將唐古特氏族改為唐姓。據不安全統計,在鄂托克旗和鄂托克前旗共計四萬多蒙古族人中,唐古特約占20%,共八千多人。他們一直生活在黃河流域這塊土地上,分為上唐古特、下唐古特、黃河畔唐古特、布熱沁唐古特。
此外,在今陝西北部米脂、橫山,以及寧夏中衛南長灘一帶,居住著許多拓跋複姓和拓姓漢族居民,他們有可能是黨項拓跋氏的後裔。西夏滅亡後,居住在夏、綏、銀、宥、靜五州之地的黨項拓跋部落為免遭滅頂之災,改為拓姓,後來漸漸融合於漢族之中。
除了在西夏故地居住的黨項人外,還有相當數量的黨項人移居內地。蒙古統治集團將黨項人列為色目人之一,黨項貴族中願意效力於元的有識之士,也深受蒙古統治者的重視和信任。元初,世祖忽必烈曾下詔求西夏賢士,因此,黨項貴族中有一些人被元政府起用擔任了從中央到地方的重要官職。元武宗海山還在西夏貴族中選了位妃子,生了個兒子,即為後來的文宗。這位西夏王妃死後,被追諡為文獻昭聖皇後。除了入朝為官外,隨軍東征南下,也是西夏遺民移居內地的主要途徑。元代軍隊分宿衛、鎮戍二部。在戍衛京師和宮廷的宿衛軍中,有全部由黨項人組成的“唐兀衛”,領河西軍3000人;在鎮守諸軍中,又有一軍皆西夏人的唐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