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27年,西夏國被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國所滅。按封建社會的修史慣例,為西夏國修專史是元朝史官責無旁貸的。但是,風雨西夏,黨項悲歌。曾在中國曆史上威震一方的西夏王朝灰飛煙滅了。可是,元人主修了《宋史》《遼史》和《金史》,並在三史中各立了《夏國傳》或《黨項傳》,而沒有為西夏編修專史。以至《二十四史》中,《西夏史》成為遺憾的空缺。數百年來,西夏漢文史料的匱乏和同時代宋、遼、金史料的豐富一直形成鮮明對照。但是,後世的研究者們並沒有因為史籍中的空白而放棄對它的追尋。人們通過各種途徑,如廢棄的建築、殘缺的經卷以及殘陵亂塚,尋找著這個佚失王朝的蹤跡。
西夏本有國史,史載,斡劄簀即為掌國史者,有夏一代,斡氏世掌國史,其子弟中多知書者。仿唐設國史館之製,西夏仁宗於天盛十三年(1161年)春正月,立類似宋朝翰林院,以王僉、焦景顏等為學士,俾修《實錄》。翰林院分為蕃字院與漢字院,設置於大慶元年(1036年),主管對吐蕃、回鶻及西域各國的往來文書等,皆用蕃字(西夏文)書寫,再副以其他民族和國家文字;漢字院掌管與宋朝有關的文書往來,正文用漢字書寫,旁列西夏文以對照。西夏以蕃書為國字,其地位優於其他文字,相應蕃字院地位高於漢字院。西夏字院對夏國與周邊民族交流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此,吳廣成《西夏書事》卷一二有記載:“元昊既製蕃書,遵為國字,凡國中藝文誥牒盡易蕃書。於是立蕃字、漢字二院,漢習正、草,蕃兼篆、隸,其秩與唐宋翰林等。漢字掌中國往來表奏,中書漢字,旁以蕃書並列。蕃字掌西蕃、回鶻、張掖、交河一切文字,並用新製國字,仍以各國蕃字副之。以國字在諸字之右,故蕃字院特重。”
不過西夏畢竟隻是一個地方政權,其“蕃字院”發揮的作用和曆史影響仍然難與蒙古翰林院相比。
同年夏五月,仁孝命王僉等掌史事,纂修《李氏實錄》。夏國文臣所作的國史及實錄必是用蕃書即西夏文寫就,到清末還有傳本。據柯劭忞《西夏紀序》載,光緒七年(1881年),著名金石學家王懿榮在四川成都客居,他曾見到有人收藏數冊西夏國史,王懿榮認為皆用梵字寫就,柯劭忞指出非梵字,是西夏文,囑咐王懿榮速去購買,但藏史人視之為鴻寶,不肯出售。此後該書的下落便成了不解之謎。西夏國亡,其圖籍皆沒於元,元人修西夏史可以說擁有得天獨厚的資料優勢。
然而,元政府似乎並未打算給西夏國修專史,對於這個與自己一樣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政權,元政府在修史時未給以足夠的重視。
元朝建立不久,即著手組織編寫宋、遼、金三史。但因三國同時存在,究竟應以誰為正統,采用怎樣的體例編寫,朝廷內部意見不一。一派主張“以宋為世紀,遼、金為載記”,一派則堅持“以遼、金為北史,宋太祖至靖康為宋史,建炎以後為南宋史”。雙方各持己見,爭論不休,從而影響修史工作的進行。
元順帝時,脫脫任中書左丞相,主張宋、遼、金各為一史,獨自成書,各與正統,各與其年號,並欽定修史義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