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顯赫王朝隱入曆史的原因(2 / 2)

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元順帝采納脫脫的建議,詔修宋、遼、金三史,令脫脫為都總裁,主持修史。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三史即告完成,皆為脫脫等修。西夏國的存在,畢竟是一個無法回避的事實。元朝史官在《宋史》《遼史》和《金史》中分別有兩卷《夏國傳》、一卷《西夏外紀》和一卷《西夏傳》,算是對西夏曆史作了總結。

在作這樣的總結時,元人參考了一些西夏文獻,其中以漢文西夏文獻為主。修《宋史·夏國傳》時,明確提到的漢文西夏文獻是宋人孫巽編著的《夏國樞要》。《宋史》卷486《夏國傳論》曰:“今史所載追尊諡號、廟號、陵號,兼采《夏國樞要》等書,其與舊史有所抵牾,則闕疑以俟知者焉。”修《遼史·西夏外紀》未言史料來源,清人黃任恒撰《補遼史·藝文誌·史部·載記類》著錄有《夏國史》,這很可能是一部漢文西夏史書,遼時此書尚存,元人修夏國傳時不知是否參考。

修《金史·西夏傳》時,提及了一部重要的西夏史書《西夏世次》。《金史·夏國傳讚》曰:“夏之立國舊矣,其臣羅世昌譜敘《世次》稱,元魏衰微,居鬆州者因以舊姓為托跋氏。”《西夏世次》(又叫《西夏國譜》)是一部西夏人編修的西夏史籍,內容二十卷,以敘夏國帝王世次為主,很可能是一部漢文著作。《西夏書》卷3《羅世昌傳》載:“羅世昌者,金承安二年、夏天慶四年(1197年)八月官宣德郎,同武節大夫折移俊入賀天壽節。泰和八年,夏應天嘉定三年(1208年)三月,以觀文殿大學士同樞密使李元吉如金奏告。正大二年、夏乾定三年(1225年)九月,金與夏國合議,定夏主稱弟,各用本國年號。時世昌進官南院宣徽使,同光祿大夫、吏部尚書李仲諤、中書省左司郎中李紹膺聘於金。世昌嚐述其國之譜敘世次,蓋亦當時文臣也。”《西夏書事》卷42“宋正大二年、夏乾定三年冬十月”條載:“南院宣徽使羅世昌罷。世昌自奉使回,見金勢日蹙,每言金援不足恃,勸德旺為自強計。及納赤臘喝翔昆,力諫不從,遂乞休,三請方許之。世昌,世屬銀州鄉裏,已破,流寓龍州,知國且亡,譜《夏國世次》二十卷藏之。”《西夏世次》由於是夏人所編,其史料的可靠性要遠勝他史,惜其不傳於今。

元人修宋、遼、金三史夏國傳,除參考當時官府所藏的漢文西夏史籍外,在袁桷的建議下,還發動所有編史人員訪求散落民間的西夏史籍。袁桷,字伯長,薦授翰林國史院檢閱官,是宋、遼、金三史的重要編修人員之一。在其《清容居士集》卷41《修遼、金、宋史搜訪遺書條例事狀》中,袁桷開列了一個書單,書單中羅列了他訪求到的九部書的書名,明確記載西夏事的書有兩部,即《趙元昊西夏事實》和《西夏事宜》。這兩部西夏書曆代公私目錄均未見著錄,作為修史書的重要參考文獻,兩書的內容或許已散入到三史夏國傳中了。

三史夏國傳,算是元朝史官對西夏國史的總結,但這個總結留下了太多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