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園經過20世紀70年代以來的多次挖掘,出土了一係列重要的文物,這些文物,有的是當時盛行的建築用材,有的是為建造帝陵特製的,有的是珍貴的物品,它們從各個側麵、各個角度反映了西夏時期的生產力發展狀況、生活習俗、藝術風格和工藝水平。作為曆史的真實見證,出土文物的發現比史籍記載更加可靠,也更有科研價值。西夏王陵因為其特殊的曆史價值,使得這裏出土的文物更加成為西夏時期的曆史珍寶,這裏出土了大量的國家級文物,可謂是巧奪天工、光彩照人。下麵對西夏王陵出土的重要文物做一下重點介紹。
鴟吻:6號陵出土,表麵飾有琉璃釉,高152厘米,寬92厘米,其形如魚身魚尾之動物,作張口彎尾狀,鼓眼前視,眉目突起,鼻孔貫通向兩側張開,口大張,唇上翹,舌貼上顎,牙齒清晰可見。口角旁飾有圓鱗片,腹飾排列整齊的圓形鱗片,內皆輻射狀紋飾,脊、尾以線條勾出,背鰭飾凸短線紋,尾鰭雙叉呈人字形,飾排列整齊的凸弧線紋,神態凶猛,形狀威武。另外還出土有類似的灰陶鴟吻及各式鴟吻殘塊。
琉璃鴿:陵邑一宗廟遺址出土,為殿宇之瑞禽,鴿作凝神端立狀,引頸挺胸,神態自若。頭頂上有一乳突狀小冠,雙翼貼於身側,尾扁平而略長。頸後有一小圓孔,腹部伸出一空心柱,柱心柄與脊瓦相連。鴿子通體施綠琉璃釉,色彩純正光亮,鴿身雕刻工整,造型凝重古樸,長35厘米,高34厘米,寬15厘米,其下有脊瓦相連,脊瓦長24厘米,高10厘米,寬15厘米。
獸頭魚:陵邑一宗廟遺址出土,為殿宇之脊獸,獸首魚身,吻部曲卷上翹略呈三角形,雙目凹陷,鼻梁上有一“山”字形乳突,脖頸上有一圈鬃毛,軀幹彎曲上翹,通體雕刻魚鱗紋,兩側剔出羽翼,背部有乳突狀魚鰭。尾部往下漸細,尾鰭分作兩支,整體作昂首翹尾而欲騰躍出水之形狀,魚腹部伸出一空心柱,柱柄與脊瓦相連。通體施綠釉,瑩潤光潔,長42厘米,高36厘米,寬15厘米。
四足獸:亦為殿宇之脊獸,獸頭昂起,口方鼻短,眉骨隆起,怒目前視,鼻上有一“山”字形乳突,脖頸上有一圈鬃毛,軀身呈圓柱形,前肢伸出,後爪騰起,形似猛虎撲食,爪掌作圓形並分出四趾,四趾以圓線圈之,弧線紋雕出關節和肢肉,火焰狀小尾貼於臀部,通體施綠釉,作風粗獷拙樸,長42厘米,高24厘米,寬18厘米,獸身亦同脊瓦相連。
瓦勾頭:6號陵出土。質地堅硬,胎色紅褐,外表飾琉璃釉,瓦當與筒瓦相連,通過35.5厘米。筒瓦完整,素麵,斷麵半圓形,末端有子口,長1.8厘米。瓦當圓形,直徑13厘米,外印突起獸麵,額有鬃毛而蓬鬆,上部外卷,粗眉上翹,小突眼向前幹視,小鼻大孔,齜牙咧嘴,有獠牙自上唇斜出嘴角,兩頰毛呈斜線狀,頦毛片狀,形態猙獰。
龍頭脊飾:6號陵出土。張口,露牙,卷舌,上唇略卷,下唇斜伸,兩角斜交雙耳之後,高88厘米,寬60厘米,厚7~24厘米,有琉璃和灰陶質兩種。
獸頭脊飾:6號陵出土,無下唇,牙外露,額平直,雙眼似圓洞,亦有琉璃和灰陶質兩種。
花紋磚:3號陵東碑亭出土。花卉圖案有八種以上,大都以蓮花、忍冬、水草枝葉為題材,有的在正麵,有的在側麵,有的正側麵皆有。除側麵的忍冬外,大都是中心對稱或軸對稱圖案,圖案與佛教文化有著密切地聯係。
寶珠:陵邑一宗廟遺址出土。近似圓柱形,上大下小,平頂微鼓,近似球形,平腳,內空壁薄,內壁泥條盤築及輪製痕跡明顯,通體施綠釉,近腳露胎,高37厘米,直徑8.8~16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