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西夏王陵出土文物(2 / 3)

蓮花柱礎:陵邑一宗廟遺址出土。灰砂岩雕成,圓形,覆盆式,覆蓮紋,蓮瓣肥厚,線條粗壯,柱礎直徑59厘米,厚15厘米。

石經幢:6號陵出土。分幢身和幢座兩部分,幢身八棱,分別刻有“觀世音菩薩摩可薩”,“大勢至菩薩摩可薩”,“越三界菩薩摩可薩”,“無邊身菩薩摩可薩”等漢文經語,幢身每麵寬16厘米,高34厘米,上、下兩端各有一圓柱凸榫,直徑15厘米,長7厘米,以插入石座和承接頂蓋,蓋已失散,幢身通高22厘米,分兩層,下層呈八邊形,在一邊雕出烏龜頭部,上層圓形,周邊雕出蓮瓣,頂麵中心有一圓孔,孔徑17厘米。人像石座:3號、6號、8號陵均有出土。以3號陵的為例,青砂石質,圓角四方體,通高60厘米,長62厘米,寬61厘米,人像呈曲膝跪坐狀,瞪目,咬牙,鎖眉,嘴角兩側自下各斜出一獠牙,頭肩平齊,無額頭以上部分,頦緊貼胸部,全身裸露,兩乳下垂,肚皮鬆圓,臂粗壯,或雙手上托,或雙手撫膝,呈負物狀,手腕有圓環飾。雙膝曲跪,背部平直,臀坐於腿跟,赤足,小趾尖細,足脛亦有圓環飾。頭頂台麵平整,下部有矮底座。石座人像造型粗獷有力,從人像作負重物難以忍受狀分析,應屬西夏奴隸力士之形象。而跪臥姿勢和手脛裝飾似與當時社會習俗有關。其為研究西夏社會曆史和雕刻藝術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

石欄柱:6號陵出土。灰白色砂石質,圓角長方體,出土時已殘,殘長1.23米,寬0.33米,為三麵減地浮雕,橫截麵略呈圓形,圖案為二龍戲珠。龍身蜿蜒,一條由下而上,一條由上而下,在正麵中部龍頭相對,中間有一火焰紋寶珠,龍口大張,眼圓睜,體形修長,腹、肢有排列緊密的圓形鱗甲片,背鰭呈斜線狀,較疏散,四肢三爪,肢爪外伸,勁健有力,肘毛似在飄動。尾、體側飾卷雲紋五朵,首兩側雲紋一朵,龍作乘雲騰躍舞爪奮力搶珠之形狀,生動逼真,雕刻精細。另一麵平素無紋,上有兩個長方形榫眼。龍紋上部束睡蓮座,頂有蹲踞小獸,出土時已毀,一肢四爪尚存,從欄柱的形製和紋飾可以看出西夏文化與中原漢文化的聯係。

石螭首:6號陵出土。略殘,張口卷鼻,項毛斜出,首作銜物狀,疑為石欄柱的一個構件。

石馬:青灰色石質,通體圓雕,通高70厘米,身長130厘米,石馬跪臥,頭微垂,頸略彎曲,雙耳上聳,二目圓睜前視,有眼角刻線,口微啟,唇略塗朱彩,額門鬃毛中分貼於腦際,頸上鬃毛較長,倒向後邊斜貼頸部,呈清晰的線條狀,前腿卷曲向內,後腿彎曲伸貼體外,馬蹄鋒銳,粗毛尾繞向右邊,左後腿與座底緊貼,下有長方形矮底座。石馬雕刻比例適當,形態雄健。

鎏金銅牛:銅鑄空心,外表鎏金,身長1.2米,重188公斤,作跪臥狀,頭微昂,雙角彎曲,鼻梁高起,橢圓形雙耳橫張,二目圓大作遠眺狀,頸部寬厚有力,皮膚皺痕明顯,肩高聳,脊斜下,後腿後曲前俯,偶蹄清楚,尾繞向左邊與底座相連接,其跪臥姿勢與體形底座渾然一體,形態粗壯強健。

鐵劍:6號陵出土。鐵劍雖已鏽蝕殘斷,但經複原,仍可測出其長度為l米多,據史籍記載,“夏國劍”與“契丹鞍”和“高麗秘色”,皆為天下第一,別的地方雖仿效其技法,也造不出那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