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西夏王陵建築特色(1 / 2)

西夏王陵的每一座帝陵,都是整個西夏陵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本身又是獨立完整的建築單元。西夏諸陵都是坐北朝南,呈縱向長方形,占地麵積達10萬平方米。這些帝陵的外廓形製雖然有所區別,有開口式、封閉式和無外廓式三種,但它們的內部結構卻大體相同,分為角台、闕台、月城、陵城四部分。西夏諸陵的服務外廓或宮城的長寬比例都在1.5:1.7之間,與西夏國都興慶府的外形長寬比大致相當,或許從中可以看出,西夏人設計城池或陵墓的理念都是所謂的“人形城”理念。這種理念的主要特征是,城池形狀與人體軀幹的長寬比例基本一致,建築平麵布置與人體類似,具有均衡、對稱的特點。西夏諸陵的內部結構大同小異,下麵就以最大、最著名的3號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昊王陵”為例,看看西夏帝陵的內部結構和建築特色。

3號陵是西夏9座帝陵中麵積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陵園。陵園坐北朝南,方向150度,塋域麵積15萬餘平方米。以角台為邊界,陵園平麵呈南寬北窄的梯形,南北長約450米、北端寬272米、南端寬407.4米。陵園的建築設計有四座角台、兩座闕台、兩座碑亭、一座月城和一座陵城。這些建築是據南北中軸線對稱分布的。進入陵城,從南門到北門的中軸線上,建有獻殿和陵塔,位於兩者之間的則是埋葬墓主的地下墓穴,地麵上還保留著隆起的長方形墓道。

四座角台是陵園的外圍建築,也是塋域範圍的標誌。角台呈對稱分布,南北各兩座,角台之間連接圍繞形成陵園外廓,現在已經看不出外廓痕跡,隻有四角的夯土墩體。

兩座闕台是陵園正南門外的建築,為左右對稱,東西相距100米。闕台呈圓形,基底直徑約12米,殘高8米。由闕台向北35米,有兩座碑亭建築,也為左右對稱,東西間距80米、亭台下有高大的磚構方形台基,邊長20餘米,高2米有餘,其上建有直徑13米的圓形碑亭。闕台和碑亭是陵園中僅次於陵塔的高大建築,也是南門外的主要建築。碑亭的設置,是西夏王陵獨有的布局特色。碑亭北行40米,就到了月城和陵城,兩城相接,平麵呈“凸”字形狀,南北總長約232米,東西寬164米。月城是陵城南門外的一座小城,類似瓫城,平麵呈東西向長方形,城門開辟於南牆中間,推測是全木結構的烏頭門。月城至陵城南門之間,設有神道,兩側各有兩排石象生,呈對稱形式。石象生均遭人破壞,石雕碎塊散亂堆積於地麵,經清理後,發現石象生下有長方形台座。陵城前設置月城,營造出一種防禦性態勢,這在帝王陵墓中為首次發現,也是西夏王陵的建築特色。月城內擺放石象生的做法,既能縮短神道、調劑空間,又能增加陵城的威嚴與肅穆。

陵城南北略長,呈方形,四麵辟有陵門,南門為正門,麵積較大,麵闊五間,進深兩間。位於當心間的南北兩側台基處,設有斜坡或墁道,似乎不能通行,隻能起到象征性作用。各門兩側,皆有門闕形建築。每側各有圓形墩台式三闕,靠近門邊的墩台最大,然後依次漸小。

宮城四角置角闕,也為圓形墩台式建築,東西對稱,南端底角各有5座,北端底角各有7座。這些錯落有致的建築,豐富了陵城的視覺感受。在陵區的中軸線上從南向北建有獻殿、墓道、墓室和陵塔,獻殿建在八角形台基之上,為圓型大殿。其南北兩側對稱設有斜坡墁道。北側墁道直對墓道南端入口,間距僅有2米,推測墓主靈柩,經獻殿祭拜後,出獻殿北門,順此斜坡墁道進到墓室安葬。據已發掘的6號陵,推測墓的形製應是斜坡墁道,土洞墓室。3號陵的墓室已被盜掘,形成直徑23米的巨大圓形盜坑。陵塔建在北門台基外0.6米處,底座直徑達37米,殘高即21米,可以想象當年其雄姿。陵塔是陵園中最高大的建築實體。獻殿、墓室、陵塔雖然位於南北一條直線之上,但是卻與陵城中線並不重合,均偏西5度。這似乎反映了黨項人獨有的正殿放空、以避神鬼的觀念。值得注意的是,舉凡闕台、門闕、角闕、獻殿和陵塔之形製,都是圓形建築,且呈3、5、7座或呈奇數布局或結構。在中國古代文化中,奇數為陽,圓形為天,塔形為佛,3號陵多此類建築,寓意當為天子之陵、佛王之塚。這充分反映了黨項民族既尊儒教、又行佛法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