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王陵一般被認為是仿照宋陵建造的。但是事實上,西夏人絕對不是簡單地照搬唐宋帝王喪葬製度,而是根據民族和地域的特點,有所取舍,創造性地發展出了具有西夏特色的帝王陵園製度。和宋陵相比,西夏王陵的規模較小。西夏王陵遠承唐風,依山而建,氣勢磅礴。但由於西夏國力遠沒有唐宋那麼強大,難以大興土木建築陵園,因此在總麵積上來看,西夏諸陵雖然不輸宋陵,但就主體大小而言,則遠遜宋陵。即便是西夏陵區內最大的3號陵,主體麵積達2.9萬平方米,也不到北宋皇陵任何一座帝陵的三分之二。西夏王陵的結構比較單純。宋陵除陵城外,還有附葬的後陵及侍奉死者靈魂的“下宮”等建築,多數西夏帝陵沒有發現任何後陵和下宮的建置。此外,西夏王陵布局簡練,月城、陵城連接緊密,營造出一種防禦性態勢,這也是西夏王陵獨有的建築特色。西夏王陵建築觀念獨特。西夏王陵多圓形建築塔式建築,而唐宋陵園建築則四方四正,極為對稱,體現出“中正無邪”的主題思想。西夏陵園四域的角台建築為唐宋陵園所沒有。角台是規定每座陵園範圍的界標。西夏陵園中的碑亭建築也是唐宋陵園所沒有的。唐宋陵園的石碑位於南神門前,碑立於平地,無建築圍護。西夏陵園中皆有兩到三個碑亭,位於雙闕之後、月城之前,位置顯著。一方麵彌補了將石象生縮放於月城內,陵園前部氣勢減弱的不足,也加強了碑亭作為給帝王歌功頌德的意義和作用。西夏陵園的葬俗也比較奇異,雖然深受唐宋陵園影響,但西夏仍保留著濃鬱的民族特色。西夏狹小而簡陋的土洞墓與中原傳統的磚室墓迥然有別,似乎源於黨項人“俗皆土屋”的生活習慣。西夏陵墓中隨葬品反映了與中原不同的社會習俗。誇張表情的力士碑座、隨葬完整的羊、狗以及銅牛、石馬等大量家畜家禽的骨架或仿製品,反映了黨項民族遊牧經濟的生活方式和勇猛尚武的內在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