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刀期
日本新刀期指1596—1803年,即日本慶長元年至享和三年,中間經曆戰國、桃山、江戶時代,相當於我國的明、清時期,此階段名刀輩出。
新刀期的成因大抵如下:第一,各地藩主所屬刀工為迎合主人喜好,所作作品極盡精美之能事,各刀工間相互競爭激烈,間接促進了日本製刀文化的變革;第二,當時日本的交通與商業日漸發達,各式鋼材在其全國各地相互流通,製刀材質與技術交流頻繁,刀的風格趨向多樣化;第三,桃山時代多元絢麗的文化觸及各個方麵,製刀界自然不能例外,為迎合執政者的嗜好、文化思潮而不斷促進新刀的誕生;第四,由於當時火器大量應用於戰場上,使戰爭形態急速改變,加之當時日本劍道研究發展迅速,刀長度由原來70厘米左右、單手使用的樣式改為77厘米、前後彎度淺、雙手使用的樣式;第五,當時日本與荷蘭、葡萄牙等國的貿易交往頻繁,並開始進口外國鋼材用於作刀,稱之為“南蠻鐵”,同時日本的鍛造技術也受到了這些西方國家的影響。
日本新刀期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慶長至寬永,稱為慶長新刀期;第二階段從寬文至延寶,稱為寬文新刀期;第三階段從寬政至慶應幕府末期,稱為元祿新刀期。
新刀期日本刀總的特點是實用性逐漸降低,以講究美術效果為特色,刀身寬厚,刃紋花樣繁多,鋼材部分采用進口材質,刀身雕刻繁瑣細密,作刀風格、時代背景相較於古刀期均有革命性變化。新刀期初期的刀裝用金貝、鞘塗等各種方法,色彩大膽豔麗,出現了諸多代表桃山時代的自由創意作品,武士們莫不得之而後快。
名刀工埋忠明壽是新刀期劃時代的代表刀工,屬於全能天才型匠師。埋忠明壽是京都西陣人,原是金工刀裝匠師,尤其擅長以黃銅為地,金銀鑲嵌,表現琳派繪畫風格。他中年以後轉攻作刀、刀身精雕。繼埋忠明壽後有名刀工輩出,如肥前忠吉、丹波吉道、南紀重國、越前康繼、野田繁慶等。
江戶時代前期(1644—1688年),江戶(今之東京)及大阪、關東、關西等大都市是當時全日本作刀的幾大重鎮,作刀風格各具特色。由於江戶地區乃德川幕府號令天下之所在地,故專屬德川家的有名刀工,如越前康繼、和泉守兼重、大和守安定,以及有新刀“橫綱”之稱(以相撲最高位階比喻)的長曾彌虎徹等大名家相繼問世。江戶的刀劍多注重鋒利程度和劈砍性能,刃紋設計精美,但也不失實用性。這一時期出現了帶有“裁斷銘”的刀劍,其刀身大多較古刀寬厚,刃紋頗富變化。
當時流行用刀試斬人的屍體,由幕府武士中川左平太重良首開試斬先河,其後山野加右衛門永久、勘十郎久英等武士更廣開試斬風氣,將試斬刀的性能用金字鑲嵌在刀柄中心,以為記錄。試斬刀肯定度較高的刀工有兼重、安定、虎徹等人。由於當時日本劍道發展迅速,對製刀也頗有影響,當時的刀長大多78厘米左右,彎弧更小,刀身上帶有雕刻的作品不多。
另外,當時的大阪新刀聞名日本全國,大阪製作的脅差較多,刃紋有多種燒出的設計。這類刀以刀工和泉守國貞、津田越前守助廣、河內守國助為首。其中,津田越前守助廣獨創濤瀾刃紋,如滔天巨浪,雄偉壯麗;河內守國助則研發了拳形丁子刃及富士山等繪畫風格的刃紋。此外,還有丹波守吉道的簾刃、一竿子忠綱華麗的刀身梅龍雕刻等。很明顯,從美術角度看,大阪新刀在創意與構思上較江戶新刀來得更大膽、豔麗,且鮮有試斬的金字鑲嵌銘文。
元祿(1688年)以後約130年間日本天下太平,刀劍創作逐漸衰頹,然而鐔、小柄、笄、目貫等刀裝卻異軍突起,開創了日本特有的刀裝文化。幕府末期之前,各地金工匠師由四麵八方逐漸往江戶地區集中。江戶時代之前刀裝以實用性為主,而到江戶時代,刀裝的製作則已脫離實用而蛻變為純藝術創作,供購者把玩收藏。這時的刀裝以金銀著色,表現技法以據文、鑲嵌、色繪、高雕、薄肉雕、鋤出雕、透雕為主,細密精致的程度無與倫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