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工名門後藤家族自室町時代即為足利將軍專屬匠師,其中後藤佑乘數代專為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製作刀具,自第五代後藤德乘起代代為德川將軍家族製作刀裝,至第十七代。後藤家的作品製作嚴謹,使用名貴金屬材質,除金、銀、赤銅外,幾乎不使用其他材料。町雕以橫穀宗瑉為第一名人。橫穀宗瑉於1670年生於京都,其父曾就學於後藤家門下。他最大的成就乃脫胎後藤風格,以超高技法的片切雕表現狩野派繪畫風格,以鳥獸、花卉為題材,尤其獅子的神態更是神氣活現,威武英挺,被尊稱為“橫穀獅子”。其構圖與施工堪稱日本第一令人愛不釋手之作品,被日本收藏家爭相追捧。宗瑉所傳弟子柳川直改、菊岡光行、大森英秀、桂永壽、石黑政常、河野春明以及其養子橫穀宗與等俱是名震一方的金工名人。
與橫穀宗瑉同一時期的著名金工刀匠還有奈良派的土屋安親、奈良利壽、杉浦乘意,這三人統稱“奈良三作”,其中,以土屋安親的作品為首。
新新刀期
日本新新刀期為1803—1876年,即日本江戶、幕府末期,結束於明治九年的禁刀令,這一時期相當於我國的清朝末年。
德川幕府末期(1853年),美國軍艦硬闖日本港口,要求日本開埠通航,使實行閉關政策的德川幕府麵臨與中國清末類似的遭遇,史稱“黑船事件”。也正是自此,日本開始接觸西洋學說,各地紛紛設立洋學館,如水戶弘道館、會津日新館、長州明倫館、薩摩造士館等。與此同時,羽前山形藩秋元家家臣水心子正秀對新刀期講究美術效果的特色持懷疑態度,認為刀劍應該像古刀期那樣講究實用性,因而倡導日本刀複古論。日本全國鍛刀界無不同聲響應,風靡一時。水心子正秀的著名弟子有大慶直胤、細川正義等人,其他各地直接或間接受其影響者不計其數。這段時期即被稱為新新刀期,主要製作各種複古刀劍。
新新刀期末期出現了鍛刀界的奇人──源清麿,他一生命運多舛,但作品卻是首屈一指,其弟子栗原信秀、鈴木正雄、齋藤清人等也俱是新新刀期的大名家。源清麿一生絞盡腦汁力求突破現狀,自我要求極為嚴格,追求完美創作,以致身心受創,於42歲人生巔峰自殺身亡,其作品雖然完美,但數量稀少。
現代刀期
明治五年(1872年)頒布的《征兵告論》中,廢止了武士殺人不問其罪等特權。明治八年(1875年)《征兵令》頒布,致使明治九年(1876年)頒布了《廢刀令》。《廢刀令》的頒布是日本接受西方文明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改革,其規定武士帶刀被禁止。
禁止武士帶刀實質上剝奪了士族的特權和精神支柱,激起了士族的憤慨。不久,熊本爆發了“神風連事件”,由太田黑伴雄等人舉兵叛亂,雖然很快被鎮壓,但此事件卻成為萩之亂、秋月之亂甚至是日本西南戰爭的導火線。
由於《廢刀令》的頒布及實施,明治時期的日本刀需求量急劇減少。當日本刀作為武士的象征意義結束時,日本刀的社會意義也就隨之結束了。
之後太平洋戰爭和二戰期間,由於戰場上軍刀的需求增大,導致此階段各式各樣軍刀出現,製作軍刀的刀工也大量增加。
1948年,佐藤貫一、本間順治兩位博士開始擔心日本刀的傳承將後繼無人,認為日本刀在現代而言與其說是武器,不如說是高價值的美術工藝品,因此各方奔走,頻向聯合國占領軍相關機構提出訴求,曆史上未曾有過的日本刀保護運動於焉開展。
此運動除了挽救奄奄一息的日本刀文化之外,更為日後日本鍛刀界的蓬勃發展奠下鴻基。本間與佐藤兩位先生為日本刀文化所做的貢獻至今仍令日本刀愛好者念念不忘。
1953年,日本終於確立了作刀許可製度。1970年,“新作名刀展”中宮入昭平、隅穀正峰、月山貞一、今泉濟等四人作品的美術程度已淩駕新新刀期諸多名刀之上。日本刀於此度過了戰後期,其現代刀製作技巧持續成長,今人稱為“昭和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