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人體:無時不在的醫生(2)(2 / 3)

功能代償。

結構不變,功能增加。在高血壓的早期,全身小動脈痙攣,血管阻力增大,心髒通過加強收縮的力量來克服增大了的阻力,以維持人體必需的對血液的需要。

結構代償。

通過讓器官、組織肥大來提高能力。長期的高血壓使心肌肥大,使其收縮力加強;消化道狹窄時,狹窄以上部位擴張,腸壁肥厚;一邊腎髒切除後,另一側肥大。

代謝代償。

通過生化過程來補償代謝上的損傷。如缺氧時,糖的有氧代謝受阻,能量供應不足,此時通過另外的無氧方法——糖的酵解加強以補充能量。

功能、結構、代謝三種代償常常同時存在,互相影響。一般來說,功能代償發生較快,長期功能代償會造成結構的變化,因此,結構代償出現得較晚。結構代償能夠使功能代償持久增強,而代謝的變化則是功能與結構變化的基礎。

機體代償能力反映機體儲備能力的大小。人體各組織器官有著巨大的儲備力量,如安靜時的心輸出量及肺的通氣量,隻相當於劇烈運動時的1/10,因此,人體的代償能力是很大的。積極鍛煉身體能夠增加身體的儲備,同樣也能提高疾病的代償能力。

當環境發生某種變化時,機體和環境之間的矛盾激化,這時機體往往改變自己功能、代謝或結構的一些特性,使機體和環境之間的矛盾又達到統一。機體對環境的這種反應稱為適應。

在日常生活中適應反應很常見,例如,長期進行體力勞動和鍛煉,肌肉會肥大有力,心髒也肥厚,每次搏動輸出的血液也較多,使機體更加適應體力勞動。又如進入高山地區,由於空氣稀薄,會發生各種缺氧反應。以後通過骨髓的造血功能增強,血液中紅細胞(運輸氧氣的工具)增多,同時,組織內小的血管擴張,流入的血液增加,以及組織利用氧的能力增強等,使機體逐漸適應缺氧的環境。

人體還有另外一種適應的手段,稱為化生。它是組織為了適應生活環境的改變,從一種結構變為另外一種結構的方法,比如患慢性支氣管炎、腎結石時,其組織管腔內麵的上皮細胞會變為一種耐刺激的上皮細胞。

疾病症狀對人體的保護

當疾病發生後,經過代償和適應仍然不能糾正平衡,人體開始相應產生一係列疾病症狀。症狀是患病時病人主觀感覺到的異常感覺,或某些病態改變,通常令人痛苦。

但症狀卻是機體防禦疾病的重要一環,比如發熱增加免疫細胞的活性,腹瀉排除病原體等。症狀給人帶來的痛苦感覺提供疾病信號,疾病信號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幫助抵禦疾病,比如自我對傷口的簡單處理、脫離損害環境、求醫等。

症狀給人帶來的痛苦感覺降低人體活動能力,強製局部或全身休息,以使人體把主要能量集中到對付疾病方麵。

下麵是幾種常見症狀簡介。

身體擁有大量複雜、精確而有效的反饋機製和修複能力,常常足以應會疾病的侵襲。學會利用人體的這種能力,同時學會分辯何時需要醫療手段的幫助是極其重要的。一旦掌握和利用了人體自身的力量,你將發現,自己正享受著它所帶來的自由——否則,你就失去了這樣的健康機會! 學會利用身體的這種能力,同時學會分辯何時需要醫療手段的幫助是極其重要的。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本客觀而科學的人體使用手冊,用通俗的語言講解了體各器官的日常保養,讓讀者知道能夠按照人體的規律去保養維護自己的身體。

疼痛。

可提供病變部位信號。

人體大多數疼痛往往直接反映病變的部位,如體表創傷、頭部疾病等等;體內的疾病一般也表現為相應部位的疼痛,但在疾病早期有些可以表現為“牽涉痛”——心髒疾病左肩痛;闌尾炎早期上腹痛或臍周痛;膽道疾病右肩疼痛;急性胰腺炎左側腰背部痛;尿路結石下腹部和會陰部痛。

疼痛還能阻礙機體局部或全身活動,以強製病變部位或全身休息,促進疾病康複。比如,腰扭傷的疼痛可以使你不敢隨意運動腰部,以休息受傷的腰背肌肉、筋膜、韌帶,假如用止痛藥後,局部毫無反應,你可能在不自覺中繼續損傷受傷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