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一些化學物質可以吸引免疫物質流向病變部位,促進炎症消除和創傷修複。
發燒。
人體溫度每增加1℃,抵抗力可以增加約一倍。在一定程度內,發熱可以增加人體免疫能力,是人體防禦疾病的一種方式。
部分專家認為,通常,小兒體溫在38.5℃以下,成人在38℃以下一般不用退燒藥。但如果體溫過高或持續時間過長,對機體組織將造成重大傷害,必須降低體溫。物理方法降低體溫簡單易行,像通風、減少衣物、涼敷(頭頸部、腋窩、腹股溝等處)、酒精外擦等。
民間和中醫對一些病症通過發汗的方法治療是有科學道理的。感冒通過蓋厚被子、喝開水等讓體溫升高至出汗的程度,對殺傷感冒病毒應該有其中重要作用。但假如高熱已經對人體本身造成傷害,我們還要緊閉門窗、蓋厚厚的被子、穿厚厚的衣服,那就十分有害了。
咳嗽。
咳嗽是一種保護性反射動作,呼吸道內的分泌物和從外界吸入的異物,可借咳嗽反射而排出體外。所以,一般痰多的咳嗽我們盡量不用鎮咳藥,但刺激引起的幹咳影響休息和睡眠,則失去其保護性意義。
嘔吐。
嘔吐可將有害的物質從胃裏排除,從而起保護作用,但持久而劇烈的嘔吐可引起水分丟失,電解質紊亂,堿中毒和營養障礙。
腹瀉。
腹瀉可以因為食物中毒、感染、非特異性炎症、藥物及化學毒物飲食不當、消化不良,以及肝膽胰腺疾病等諸多因素引起。腹瀉對人體的保護作用在於,可以排除各種致病微生物、毒物、或刺激性物質,因此臨床治療腹瀉常常以抗菌、去因為主,直接單一止瀉十分少用。
但嚴重腹瀉可以導致水及營養物質不能充分吸收、電解質平衡紊亂,在控製病因的前提下,給予適量直接止瀉藥物效果會更好。
一定程度的症狀是人體保護自身的重要手段,對那些並不十分痛苦的症狀,我們有理由忍耐。但較重的症狀直接對身體產生傷害,則應該設法消除。
症狀輕重不僅和疾病程度有關,與機體的耐受力也不無關聯。既然症狀是一種感覺,患者自身的感覺最為重要。判斷症狀輕重及是否需要處理的標準,絕不能按照其他人的主觀臆斷。看起來很輕的疾病,部分病人可有較重的反應,這時候,一味強調忍耐甚至對病人進行指責是不恰當的。
炎症反應的防禦作用
炎症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發炎”,其定義是“具有血管係統的活性組織對損傷因子所發生的防禦反應”,這說明,炎症反應是那些單細胞動物和其他無血管的多細胞動物所沒有的能力。
炎症反應不同於免疫反應,後者主要在於識別異己、殺滅異己,而前者在於對一切損傷因子進行包圍、消滅,清除和吸收壞死組織、細胞,修複損傷。
發炎的過程主要為:損傷後局部血管擴張,血管壁通透性增加,使人體內白細胞向局部聚集並衝出血管。這些白細胞吞入細菌然後將其殺滅。發炎的表現往往局部有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全身可有發熱、白細胞增多、網狀內皮細胞(淋巴結、脾髒等含有)增生、實質器官損害等。
炎症是致炎因子對機體的損害與機體抗損害反應的矛盾鬥爭過程。一般說來,炎症過程中的變質、代謝障礙、血液停滯、發炎的器官和其他器官的技能障礙等等,都屬於不利於機體的損害性反應;而充血,代謝增強,滲出和白細胞的吞噬、組織增生、發熱、外周血液中白細胞增多、抗體形成增強等,則屬於有利於機體的抗損害性反應。
炎症反應有利於清除消滅致病因子,稀釋毒素,吞噬搬運壞死組織以利於再生和修複,使致病因子局限在局部而不致蔓延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