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陳雲的幹部工作製度化思想(2)(2 / 3)

陳雲非常重視多崗位交流對幹部的培養作用。早在1941年,在《華北黨的幹部問題》的提綱中,陳雲就提出了幹部交流的思想和措施——“地方幹部與軍隊幹部應該經過兩次的重複交換——各個時期,各得其利,各得其所”。371982年,陝西省委農村工作部副部長王伯惠、研究員黃開武給中央組織部部長宋任窮寫信,反映幹部地方化傾向嚴重,建議實行幹部交流製度。陳雲在中組部報送的簡報上做出批示:“交流製度很好。一個幹部長期在一個地方工作並不好,容易形成幫派。縣級以上也應該輪換。”381990年,黨中央正式發出了《中共中央關於實行黨和國家機關領導幹部交流製度的決定》,從而在幹部交流製度化方麵邁出了重要一步。

幹部隊伍形成梯形結構、建立後備幹部製度,是陳雲幹部製度化思想的重要內容。1983年,陳雲就接班人培養問題指出,要盡快建立幹部第三梯隊,隻要有了第二梯隊、第三梯隊,就翻不了天,這是黨和國家的大計。隻要黨的第三梯隊建立起來,經過十年八載的鍛煉,就可以保證領導權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手中。幹部隊伍梯隊結構的形成,對於黨的事業後繼有人、代代相傳,意義重大。而形成幹部隊伍梯形結構的關鍵之一,就是老幹部要自覺地、認真地、正確地選拔接班人,真心誠意地幫助他們、培養他們,“把他們扶上馬,再送一程”,這是老幹部們的曆史性責任。

四、幹部監督

幹部監督的目的是加強、鞏固和清潔幹部隊伍,以保證權力的正確行使;監督的主要內容包括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民主集中製等黨紀黨規的遵守、憲法和法律的遵守以及廉潔自律等;形式有黨內監督、法律監督和人民群眾的監督等。在革命和建設時期,主要表現為幹部審查,新時期以來,逐漸演變為幹部監督和反腐,特別是腐敗問題,已經成為決定中共命運的重大問題。而對於政治運動式反腐和專門機構反腐的效率和成效,一直是見仁見智的問題。

陳雲曾長期擔任中共組織和紀檢係統的領導人,擔任中紀委書記長達九年,對中共紀檢係統的恢複和建設貢獻巨大。其幹部監督思想主要體現在黨的鐵的紀律、幹部審查、民主集中製等黨內政治生活、黨風黨紀和黨的團結與鬥爭等方麵。

在殘酷的革命環境裏,必須有鐵的紀律,來保障革命任務的完成,這是陳雲一貫的主張,“無產階級政黨如果沒有鐵的紀律,就不能鞏固自己、團結群眾、堅持鬥爭、戰勝強敵”。39陳雲在黨中央開除不遵守黨的分配工作的劉力功的黨籍時指出,“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服從上級,全黨服從中央”,這是黨的根本原則和紀律,不容任何人破壞。隻有鐵的紀律,才能保障黨的意誌和行動的統一,“全黨嚴守黨紀是革命勝利的一個重要條件”,是黨的生存和鬥爭勝利的一個根本條件。因此,每個黨員都有遵守黨的紀律的義務,黨內不準有不遵守紀律的特殊人物和特殊組織。而遵守黨的紀律,最主要的就是要迅速確切地執行黨的決議,不得耍兩麵派,不得陽奉陰違。

對於幹部審查,陳雲說,最重要的是實事求是,反對懷疑一切,同時又不能放過異己分子。審查幹部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幹部,以便量才使用,同時發現和清除內奸,鞏固和清潔黨的組織。審幹必須全麵了解幹部的整個生活和奮鬥史,同時針對不同的幹部采取不同的審查方式。幹部要對黨忠實,不隱瞞,樂於接受黨的考察。黨組織要對幹部的政治生命負責,審查要做出結論,並和本人見麵,結論必須實事求是。要有專門的機構來從事審幹工作,一般是組織部門的幹部科。幹部科應根據考察幹部的結果,提出配備幹部的意見,並做經常的幹部登記和統計工作。

建立健全民主文明的黨內生活,是陳雲幹部監督思想的重要內容。陳雲是黨內較早提出“集體領導與分工負責”領導方式的領導人。早在1939年的《組織工作與領導方式》的講課稿中,陳雲就提出,集體領導要與分工負責相結合,兩者均不可少。方法則是集體領導要與跑腿結合,集體領導不隔離下層,當然跑腿也要不妨礙集體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