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2月,《中共中央關於建立老幹部退休製度的決定》頒布實施,《決定》指出,妥善安排新老幹部有秩序、有步驟地實行適當的交替,是新時期黨和國家幹部製度根本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老幹部離休、退休和退居二線的製度,是必要的。《決定》還就老幹部離休、退休的年齡界限,做了明確的規定:“擔任中央、國家機關部長、副部長,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副書記,省政府省長、副省長,以及省、市、自治區紀律檢查委員會和法院、檢察院主要負責幹部的,正職一般不超過65歲,副職一般不超過60歲。擔任司局長一級的幹部,一般不超過60歲”。31《決定》還提到,在黨和國家領導人中,需要保留少量超過離休、退休年齡界限的老革命家,這是全局的需要。《決定》最後指出,一定要成功地解決新老幹部交替的問題,逐步建立起一套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體製和幹部製度,並且用黨章和國家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這標誌著中共政治繼承和權力交接製度的初步建立,並在之後不斷地完善和發展,逐步發展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層級,並確立了70歲劃線離退的年齡界限。
三、幹部教育培養
政治精英的教育培養是再政治化的過程,是政治體係運轉的重要一環。通過政治理念的培養和灌輸,政治精英得以形成共同的思想意識,從而為統一的政治行動奠定思想基礎。在中共幹部體製中,幹部教育培養主要針對的是幹部素質問題,幹部的理想信念問題,和為政治路線服務的問題,這被認為是黨的力量和戰鬥力所在,是形成統一意誌和行動的基礎和關鍵。因此,幹部的教育培養無論是在革命、建設和改革中,均意義重大。
在長期的革命生涯中,陳雲對幹部的教育培養一直是極為重視的。陳雲的幹部教育培養思想主要體現在幹部的學習、幹部的實際工作、幹部的培養、幹部的交流、幹部梯隊的形成等方麵。
陳雲指出,學習是共產黨員的責任,學習是做好工作的一個條件,而且是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要通過學習來增加革命知識、培養政治遠見。學習要形成製度,要成立學習小組,經常討論,要做筆記。學習什麼呢?要學理論,學正確的思想方法,並且理論一定要聯係實際。這其中最要緊的,就是思想方法搞對頭,就是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隻有這樣,才能少犯錯誤。陳雲說:“我個人的體會是:學習哲學,可以使人開竅;學好哲學,終身受用。”32陳雲以在延安時期學習毛主席的著作和電報為例,認為學習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而做到實事求是,就要“不唯上、不唯書、隻唯實,交換、比較、反複”,“這十五個字,前九個字是唯物論,後六個字是辯證法,總起來就是唯物辯證法”。33對於幹部的教育培養,陳雲提出要辦好黨校和各類幹部學校。早在延安時期,陳雲就曾兼任中央黨校校長三年,並親自在中央黨校上課。1982年,陳雲在同中央黨校校長王震的談話中指出,黨校要輪訓幹部,也要負責考察幹部,了解幹部,包括幹部的曆史。之後,隨著黨校工作條例的頒布實施,幹部的教育培訓逐步製度化,並且和幹部的選拔任用相結合。
陳雲非常重視實際工作對幹部的教育培養作用,他說,實際工作是重要的教育武器,實際工作的過程,就是教育幹部的過程。“真正政治上高明的革命家,隻能在革命鬥爭中培養”,34沒有實際經驗,就沒有開展政治工作的基礎。因此,幹部為了自己在政治上進步,應該先到工作中去學習。1942年9月,陳雲針對一些新黨員、新幹部拒絕中組部分配他們到敵占區工作的現象,強調要大批地分派新黨員、新幹部到下層鍛煉,要使其多走逆風、少走順風,以磨練意誌,並要進行經常性的黨性教育。1976年後,針對當時幹部老化嚴重的現象,陳雲提出,有兩種辦法可以供選擇,一種是對幹部青黃不接的現象不采取措施,而後不得不倉促地提拔一些不很適當的中青年幹部來擔任領導職務;一種辦法是成千上萬地提拔培養中青年幹部,讓德才兼備的中青年幹部在各級領導崗位上鍛煉。顯然後一種辦法更有利,必須努力去做。陳雲說,才幹是鍛煉出來的,不是天生的,幹部隻有從實際工作中才能鍛煉出來。
陳雲在長期的幹部實踐中,總結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教育培養幹部的措施和方法,這就是幹部的在職學習,幹部的基層鍛煉,特殊部門幹部的長期穩定以及幹部的多崗位鍛煉等等。他提出,提拔培養幹部,既需要黨的組織部門去做,更需要各級領導幹部一齊動手去做。為了在工作中培養幹部,“各級黨政軍民組織都應該自上而下地設立輔助工作機構和輔助人員,如辦公室、秘書處、研究室等等,如書記助理、副秘書長、部長助理、幫辦等等(軍隊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參照辦理),上下對口,讓中青年幹部在這些機構中工作,給他們接觸全麵工作的機會,讓他們隨時了解工作中的問題”。35為了做好這一工作,應該按地區、按部門成立小組一類的機構,由年富力強的幹部組成。並且“這種上下對口,使用和培養大批中青年幹部的辦法,要成為製度。這不僅是為了彌補十年內亂後的需要,而且應該作為長期訓練和選擇幹部的一種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