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拔任用幹部的原則是:德才並重,人事兩宜。要用人得當,適得其所,並主要通過完成任務的表現考察幹部的德才。同時,幹部要能上能下。
具體提拔幹部的方法是:要有步驟,有準備,預先審慎考察,能力要合於位置,工作要稱職。一般不越級提拔,越級提拔一般來說有害無利。陳雲說,台階論還是對的,越級提拔的,隻能是少數。按台階上台的人,基礎鞏固紮實,本領全麵。15要從日常工作中認識幹部,從鬥爭中考驗幹部,從群眾運動中發現和提拔幹部。還要注意選拔任用非黨幹部和婦女幹部,並注意選拔本地幹部,培養本地領袖。在1987年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陳雲又強調,提拔幹部要注意五湖四海,就地取材,不熟悉的幹部也要用。加上德才兼備,這是提拔幹部的大方針16。使用幹部的方法是,要量才使用,放手使用,適當分配,合理經濟地配備幹部。要選拔優秀分子進入領導機關和核心部門。
1976年,陳雲就新時期黨的組織路線和幹部方針政策,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論斷。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提出了“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和專業化”的幹部“四化”方針,這一方針成為新時期幹部工作的指導方針。
1980年12月,陳雲在中央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製度化,仍然是我們在幹部政策上的大方針。我們老幹部必須擔負起挑選德才兼備的青年幹部的責任。”17查1986年版的《陳雲文選》,此處沒有“革命化”,也就是1995年版的《陳雲文選》中新加了“革命化”。據陳雲同誌的秘書朱佳木回憶,一開始,陳雲講的是“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製度化”,印文件時,經有同誌建議,加了一個“革命化”,成為“五化”,後來,經過反複推敲,去掉了“製度化”,還是“四化”。181983年,陳雲在寫給王震和蔣南翔的信中,再一次強調了幹部的四化方針,指出“很好地培訓適應四化建設需要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黨政領導骨幹,是黨校的迫切任務”。19雖然經過反複推敲,去掉了“製度化”,但也充分說明了幹部隊伍的製度化在陳雲幹部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革命化,主要指政治和德行標準。陳雲認為,用幹部的標準,政治和能力二者缺一不可,但以政治為主;德才要並重,但要以德為主。選幹部首先要看德,“有才缺德的人,一個也不能提拔。”20所謂德,“最主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和黨的領導”。21具體來說,就是要提拔那些黨性強、作風正派、敢於堅持原則的人。
年輕化,主要指年齡和身體標準。1978年以後,陳雲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當時不斷有工作在一線的老幹部病倒和去世的現實,指出,提拔培養中青年幹部是當務之急,必須成千上萬地提拔中青年幹部,並就中青年幹部的年齡提出具體要求,就是在數量上占多數(70%以上)的應該是40歲左右的人和40歲以內的人。在這裏,陳雲第一次提出了可操作的幹部年齡下限標準,和後來形成的黨和國家領導人70歲離退休的上限標準一樣,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等於是用客觀的年齡標準來推動幹部的新老交替,這對於提高幹部隊伍的效率和活力均作用巨大。
對於提拔中青年幹部的原因,陳雲認為,第一條就是年富力強,且40歲以下的人中間有人才。陳雲說,隻有成千上萬地提拔培養中青年幹部,才能使黨的事業後繼有人,才能使幹部的交接班穩定地進行,也才能使興風作浪的分子搞不起大亂子。為了做好中青年幹部的選拔和培養,中組部要成立青年幹部局,縣以上的組織部門都要成立類似的機構。成立專門機構,這是陳雲幹部製度化思想最重要的體現之一。
知識化和專業化,主要指知識和業務標準。陳雲說,建國後,我們培養了大量知識幹部和技術幹部,“他們多數有專業知識,不少人有第一流的專門知識”。22這些人大多經受了一二十年的實際鍛煉,黨內有大量這樣的幹部,問題是沒有去提拔、去培養。同時,提拔中青年幹部,必然涉及到對知識分子的態度問題。早在革命時期,陳雲就指出,沒有知識分子,革命就不能勝利。同樣,在新時期,“沒有大批知識分子參加到我們黨的幹部隊伍中來,也絕不能建成現代化的新中國”。23所以,黨應該重新做出大量吸收德才兼備的知識分子入黨的決定。為此,中央組織部要成立技術幹部局,組織部門要有專門管理科技幹部的機構,要有科技幹部的檔案。對於幹部的知識化和專業化,陳雲特別強調,提拔中青年幹部,“拿筆杆子的人、能寫文章的人,選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24,黨內沒有能寫文章的人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