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國證監會應歸還“企業資本自主權”(2 / 3)

在前一輪熊市的末期,某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長以多年不看自己公司的股價,記不住自己公司的股票代碼為榮,更談不上回購公司股票,增加證券市場流動性了。這可謂是世界資本市場史上的一大奇觀。最後,隻好采取飲鴆止渴的辦法增加QFII的額度,讓外資來購買廉價的股權,造成國民財富的流失。

當市場流動性過剩、股票持續上漲時,本該通過企業大量上市,通過大量發行股票和債券,增加有價證券的供給,回籠市場資金,抑製過剩的流動性。但是股票和債券的供給仍然受到嚴格的行政管製。上市公司和準上市公司無權自主決定股票或債券的發行,無法配合央行回籠貨幣,企業沒有成為抑製流動性過剩的基礎力量。當前,證券監管部門還在製定有關政策,準備進一步提高定向增發股票的門檻,減少股票供給。

資本雄厚的機構投資者包括QFII在1000點左右入市,而並不富餘的平民百姓開始賣地當房在4000點左右入市,資本市場的適度泡沫正在演變為過度的泡沫。監管部門的善意告誡和中央銀行的頻繁動作仍然不改市場的趨勢,股票市場在“享受泡沫”的凱歌中走向更大的泡沫,市場化的宏觀調控措施失效了。

資本市場本該是企業和投資者進行博弈的場所,政府隻是博弈規則的製定者和監督者,但是當政府剝奪了企業“資本自主權”之後,企業退化為觀望者而把政府推向了前台,政府和投資者成為長期以來的博弈雙方,這也是所謂“政策市”的製度根源,而最終的狀況是風險自負的投資活動往往變成政府承擔無限責任的危險遊戲。

(二)對穩定證券市場的幾點建議

(1)不用政府的行政幹預手段。中國資本市場不穩定的內因如果不消除,既會超漲,還會超跌。如果采用以往慣用的過激手段以一刀切的行政幹預方法打擊股市,受傷害最深的投資者將是高位入市的大量普通百姓,這樣不利於維護社會穩定,不利於維護政府的形象。

(2)慎用央行的貨幣政策手段。在上市公司“資本自主權”沒有落實之前,央行的存款準備金工具和利率工具不會增加股票和債券的供給,同時,也阻擋不住居民存款轉移股市的步伐。但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對企業貸款規模和銀行負債成本卻有著很大的影響。如果央行持續提高準備金率和利率沒有抑製住股市的上漲,卻抑製了國內企業的正常發展,造成本土商業銀行的客戶流失,助長了外資商業銀行在中國貸款市場的競爭力,從而對中國經濟增長造成長期的傷害,那麼這個問題就嚴重了。

換句話說,如果一方麵央行的貨幣政策調控股市失效,股票價格繼續上漲,另一方麵企業經營環境開始惡化,貸款難度增加,負債成本急劇上升,由人民幣存款利率提高所導致的人民幣升值加劇,企業利潤空間迅速下降,那麼股價和公司業績將形成前者向上運動,後者向下運動的“剪刀差”,從而進一步加劇股市的泡沫。此時,隻需要一根稻草就可以導致中國證券市場的再次崩盤,進而把中國億萬投資者卷入新一輪的超跌周期。最後的結局是,由於企業在流動性過剩時期沒有囤積足夠的資金可以用於在市場的低點回購股票進行救市,於是政府又要忙於行政救市了,或者再次重複著在市場的最低點加大QFII額度讓外資抄底的所謂市場化、國際化的動作。如果企業沒有取得“資本自主權”,如果證券市場的根本製度沒有變革,那麼國內證券市場將無法改變超漲之後再度超跌的輪回和宿命。

(3)采用溫和的市場化調控手段。市場化的調控手段簡單地說就是,當市場過熱時,通過發行股票、債券、可轉債等產品,增加證券的供給量,回籠市場遊資,減少流動性;相反,當市場過冷時,通過回購各類證券,減少證券供給量,投放市場資金,增加流動性。其實,市場化的調控手段比其他調控手段更溫和、更有效。目前,在證券市場出現過熱趨勢的情況下,應該通過下列途徑增加股票、債券、可轉債的供給。

允許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按市場化的原則提前出售股改禁售期未滿的股票。大股東所持有的股票在股改禁售期未滿之前,可以根據禁售期長短並按照市場化的貼現率打折出售。大股東減持的股票既可以配售給本公司的流通股股東,也可以定向批量配售給其他機構投資者,從而平穩地增加股票供應量。這種市場化的操作沒有違背股權分置改革過程中大股東的承諾,在法理上可以成立。

解除上市公司資本管製,下放企業“資本自主權”。改變股票、短中長期債券的發行與交易由央行、發改委和證監會分別監管的狀況,證券市場應該由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同時,取消上市公司再融資的行政審批製度,改為“備案製”,即取消上市公司配股、增發、定向增發、可轉債發行、中長期債券發行的一切行政管製,讓上市公司自主決定發行證券的品種、數量、時間、用途。改進現有的保薦製度,消除保薦製度中遺留下來的“額度製”“通道製”等行政管製色彩,取消保薦代表人保薦家數的限製;在提高保薦代表人素質的同時,取消對保薦代表人數量的人為控製,壯大保薦代表人的從業人員隊伍。在行政審批製向“備案製”的過渡階段,證監會發行部和“發審委”對證券發行企業和保薦機構報送的發行材料可以發表專業意見,並把這些專業意見作為發行公告書“風險提示”項下的內容之一提供給投資者參考,但不作實質性判斷,不能行使否決權。證券監管部門的工作重點應該是負責監管上市公司和保薦機構是否全麵履行信息披露義務。隻要履行了完整的信息披露義務,投資者尤其是機構投資者一定會本著對資本負責的本能給出基於風險的估值。資本市場本質上就是評估風險、交易風險、分散風險的場所。如果證券風險的評估是在政府大樓裏完成的,那麼這個證券市場就是政府主導的市場,就是有缺陷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