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中國證監會應歸還“企業資本自主權”(1 / 3)

造成中國股市畸形狀態的內因不在於資本市場的外部因素,而在於企業,在於作為資本市場基石的上市公司,具體地說,在於上市公司“資本自主權”的缺失。企業“資本自主權”的缺失是導致股市超漲或超跌的內因。

“資本自主權”是指企業根據資本市場上資金供給狀況、股價走勢、利率走勢、投資者需求偏好狀況以及企業自身戰略發展的需要和企業內部資本結構最優化的需要,自主選擇並決定發行或回購股票和債券的數量、價格、利率、時間及其資本用途的權利。“資本自主權”與“經營自主權”有機結合才能構成完整的“企業自主權”。

盡管中國經曆了30多年企業改革的曆史,落實企業自主權已經成為一個陳舊的話題,但是迄今為止國內上市公司和準上市公司僅僅擁有“經營自主權”,還沒有取得“資本自主權”,“資本自主權”依然牢牢掌控在政府有關行政機關手中。企業發行或回購股票和債券需要層層彙報,層層審批,曆經數月的時間。從這個角度看,中國證券市場超漲和超跌的體製根源在於政府,在於政府的行政管製,在於企業“資本自主權”的缺失。

(一)企業沒有“資本自主權”的主要後果

1.微觀後果

政府沒有下放企業“資本自主權”,意味著政府從資本供給的角度、以行政管製的形式控製著中國企業特別是上市公司的發展。具體表現為:當公司股票持續上升並超過公司內在價值的時候,公司不能自主決定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平抑股價、歸還貸款、減少財務費用支出、提高抗風險能力,也不能自主決定通過換股的方式吸收合並其他公司的資產;相反,當公司股票持續下跌並低於公司內在價值的時候,公司不能自主決定發行債券或動用自有資金及時回購股票、提高每股股票的內在價值、提升投資者信心、阻止股票進一步下跌。

在沒有“資本自主權”的情況下,企業不可能擁有資本經營的活力。

企業沒有“資本自主權”也是國內大量優質公司轉移海外上市,造成大量上市公司資源流失、股權資源流失和國家稅源流失的主要原因。

2.中觀後果

企業沒有“資本自主權”導致中國資本市場缺乏自我調節能力。

在企業沒有“資本自主權”的情況下,即使公司股票持續下跌,上市公司也無法及時回購股票來阻止下跌的趨勢。目前,許多持續上漲的股票價格已經超過公司的內在價值,上市公司也無法通過類似境外資本市場通常采用的“閃電配售”等方式迅速增加股票供給來平抑股價。作為資本市場基石的上市公司不能行使“資本自主權”,不能根據市場趨勢和央行的調控信號及時作出有效的反應。

可見,“資本自主權”的缺失導致了企業缺乏資本自我調節能力,進而導致了資本市場自我調節能力的喪失。

3.宏觀後果

企業沒有“資本自主權”導致中央銀行市場化的宏觀調控手段難以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

在市場經濟體係中,隻要企業擁有“資本自主權”,上市公司和中央銀行就擁有一項共同的功能,即調節市場流動性。央行是通過調整存款準備金率和發行票據等方式主動地調節市場流動性,而企業和上市公司則是通過發行或回購有價證券(包括股票、企業債券、可轉換債券等)來吸納社會資金或向資本市場釋放資金的方式被動地調節市場流動性。當市場出現流動性過剩,股票價格持續飆升,央行可以發出緊縮信號,收緊銀根,提高存貸款利率;作為應對宏觀調控的對策,企業需要及時利用股價偏高、市場流動性充足的有利時機發行股票或長期債券,提高貨幣資金儲備,歸還利息較高的銀行貸款,提高長期資本充足率,降低宏觀緊縮所造成的經營風險。上市公司發行有價證券、吸納資本市場遊資,客觀上發揮了抑製流動性過剩的作用。相反,當市場流動性不足,股票持續下跌,央行可以通過市場化的方式放鬆銀根,降低利率,增加企業的貸款;作為對策,企業可以通過增加銀行貸款或者動用自有資金的方式回購公司發行在外的股票和債券,增加股東權益。企業回購股票或債券、向證券市場釋放出資金,客觀上增加了市場的流動性。可見,企業是宏觀調控政策發揮作用的微觀基礎,資本市場是傳導宏觀調控信息、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的重要媒介,政府的政策成效是央行和企業互動的結果。

如果企業沒有“資本自主權”,那麼宏觀調控則是另一番情景。

當市場流動性不足,股票價格持續下跌時,央行開始放鬆銀根,可是,上市公司往往不會出手回購股票。原因是回購股票的審批程序繁瑣複雜,審批時間長,難以把握市場的回購機會;銀行貸款不能用於回購股票,不能用於改善公司的資本結構;在前一輪牛市中沒有及時發行股票、囤積富餘的現金,回購股票的行為往往被認定為上市公司資金充足,會增加證監會審批再融資的難度。因此,麵對央行放鬆銀根的各項措施和大大低於內在價值的公司股票,上市公司往往訥若泥人,毫無作為。企業沒有“資本自主權”,央行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所釋放的貨幣隻能囤積於商業銀行,難以流入資本市場,難以解決資本市場流動性不足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