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國際板被不斷延遲推出並不意味著中國監管者已經從國際板的狂熱中清醒。
從國內優質企業股權廉價出售給海外投資者並在境外上市,到允許國內居民高價購買B股然後深度套牢;從上證指數千點附近大量審批QFII讓海外投資者抄底A股,到香港股市最後瘋狂的時刻放行QDII然後讓國內百姓資金高價接盤並損失慘重。我國資本市場的一係列涉外政策始終在對外開放、引進外資、轉變機製、國際接軌、進軍海外(“走出去”戰略)等漂亮的口號之下扮演著對外輸血、流失財富的角色。對於以往的一次次失誤,麵對數以千億萬億的國民財富流失,我們並沒有總結經驗和汲取教訓,相反,一些地方和部門仍然在各自利益的驅動之下,甚至在海外利益集團的推動之下,繼續打著漂亮的旗號,扮演著對外搬運國民財富的角色。在“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等誘人口號的掩護下,即將出台的A股國際板必將成為海外機構吸幹中國財富的重要金融工具。
當海外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完成了對中國市場空間和企業股權的瓜分之後,他們把捕食的利爪有步驟地伸向了中國的儲蓄。中國的儲蓄財富將成為海外資本掠奪的最後目標,換句話說,這部分儲蓄財富被掠奪之後,中國經濟將麵臨徹底崩潰的危險。當一個國家的產業控製力、民族企業成長的市場空間、企業與居民的儲蓄財富逐步喪失之後,這個國家的經濟還有持續發展的能力嗎?沒有。
中國的儲蓄財富是以企業和居民的儲蓄以及國家的外彙儲備作為表現形式而存在的,或者說,中國的儲蓄財富表現為國內存款和外彙儲備。中國的外彙儲備是通過廉價地出口商品、出口自然資源、出口企業股權、出口活勞動等換來的,是通過出讓本土企業的市場發展空間,以招商引資的方式形成的;是通過浪費資源、破壞環境、犧牲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條件換取的。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儲蓄和外彙儲備需要加倍珍惜而不該成為打著“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人民幣國際化”的旗號進行肆意揮霍的對象。中投公司高價購買美國黑石公司的股權,這是揮霍;彙豐銀行計劃在中國市場高價(高市盈率)發行A股募集近350億人民幣換走50億美元,這同樣是揮霍。
主張開設國際板的人至少要麵向社會回答以下問題:中國出口19.9%的交通銀行股份給彙豐銀行換來了多少外彙?交通銀行在這筆交易中盈利了多少倍?當時中國出口金融股權時定價的市盈率和市淨率是多少?這些數據必須跟後麵的預期數據進行比較:在國內IPO市盈率高達50倍的情況下,我們花50億美元能夠進口多少彙豐銀行股份?這些股份占彙豐銀行總股本的多少?彙豐銀行的成長性是否高於交通銀行?國內投資者未來可預期的盈利或虧損與彙豐銀行在交通銀行股權投資上的盈利倍數相差多少?通過比較,這二者之間的差額就是這筆交易所流失的國民財富。
在“政績主義”和“拜金主義”已經代替了愛國主義和民生主義的商業社會裏,我們已經很難從國內的主流媒體上看到彙豐銀行成立的最初曆史,隻有日本人還沒有忘記彙豐銀行“實際上是為了將中國販賣的鴉片收入送往英國而(在上海)建立”的銀行(詳見〔日〕安部芳裕的著作)。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曆史長河裏,百年曆史隻是並不遙遠的昨天。今天,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彙豐銀行計劃登陸A股市場推銷的股票,是否類似於當年高價而有毒的“鴉片”?這些直奔高市盈率IPO而來的“金融鴉片”是否再次扮演著搬運中國財富的角色?中國是否已經陷於“金融鴉片戰爭”?這些問題值得思考。
在國內IPO市盈率高於國際市場2倍甚至5倍的情況下,希望前來發行A股從而掠奪中國儲蓄財富的跨國公司還有通用電氣、力拓等巨無霸。這讓那些長期在內心深處隱藏著民族自卑感的人們油然產生一種莫名其妙的自豪和興奮,仿佛中國證券市場一夜之間即將趕英超美,上海即將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在此,沒有人冷靜地思考中國高市盈率IPO背後長期畸形的發行製度與長期扭曲的定價製度等問題,也沒有人認真考慮高價或高市盈率大量進口股票的嚴重後果。